“我的祖籍江西省安义县,这是我的第一故乡。兴国县作为出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有一个我人生价值和文学理念形成的地方,我实用写作与文学批评的动力源泉,这就是我的第三故乡——广西河池天峨县岜暮乡都楼村纳朗屯。”
陈学璞魂牵梦绕的纳朗坳。
这是现年78岁的陈学璞老先生在自著的散文:《重返故乡·我遥远的纳朗坳》中,对于自己第一、第二、第三故乡的理解。他如同从异乡顺水漂来的一颗种子,在苍翠辽阔的八桂大地上得以汲取营养、生根发芽,在几十年间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日月更替,栉风沐雨,他在文学领域收获了累累硕果:共发表论文和杂文400多篇,累计180多万字,独著和主编著作20部。他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扎根广西 他成了壮族人民的儿子
1944年8月8日,陈学璞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他的父亲在外地帮南方有名的周老板做布匹生意。父亲和叔叔工作的公司总部在南昌,陈学璞跟随婶婶到南昌读小学一年级。他自小读书努力,因成绩优秀有一次学校奖了一个面包。时过境迁,他依然印象深刻。之后父亲被派到柳州开分店。1951年,陈学璞从江西到广西,在柳州读完了小学、初中,并顺利地升入了柳州高中。
在高中,陈学璞入团,还评上了学雷锋积极分子。1963年高考之后,家境清贫的他填报了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的中文系。因为师范专业的学生可以学杂费全免,伙食国家全包,不给家里增添负担,这一点打动了少年时期的陈学璞。
毕业后,陈学璞被分配到广西河池天峨县岜暮乡都楼村纳朗屯下乡插队,壮族人民热情地迎接了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们。他们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尊重,陈学璞还被住家的主人韦伯伯认做干儿子。
1969年参加劳动锻炼的陈学璞(中)。
在几十年后,他这样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韦伯伯清了清嗓子,亲切地看着我说:‘我今天讲一件家事,就是认定这个城里来的大学生,做我家的干仔!’我赶忙说:‘我愿意,太好了!’长老们纷纷道喜,杯中斟满米酒,一饮而尽,我大喜过望。再香再甜的原生态美食,也不知其味了。吃过夜宵,一夜无眠。”
天峨县的山山水水对于来自城市的陈学璞是那么新奇,在这里的劳作生活和切身观察体会,成了他最好的写作灵感源泉。
2017年陈学璞回到纳朗屯看望壮族妈妈牙凤英。
在天峨县工作12年,他常常是一个人走路下乡,翻山越岭,调查写作,或是参加群众修公路、挖水渠、建电站。几次遇险,碰到下冰雹、泥石流、暴风雨、发洪水之类,都能化险为夷。陈学璞在天峨县撰写了各类文稿100多万字,发表新闻稿80多篇,其中有不少是写民族、赞祖国、颂党恩的。其中通讯《银线飞架万重山》刊登在《人民日报》,与莫文福合作的通讯《高原马帮队》上了《光明日报》,通讯《高山银幕映红心》得到了新华社的青睐……
笔耕不辍 写评论文章帮更多人发声
1980年11月,陈学璞被调到河池地委党校。不久,调到地委宣传部理论科。后来,自治区党校要增设文史类学科,派人来河池地区招人,陈学璞就调来了南宁,在中共广西区委党校担任讲师。
学校正好开了一门写作课,陈学璞是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出身,本身有文学基础,还在河池地区做了十几年的新闻报道和理论宣传工作,于是就在学校里给学员们讲写作。他融会贯通书本和实际,将十几年的写作经验倾囊相授,注重实用的教学风格受到了干部学员的欢迎。1985年,陈学璞与人编撰了《干部写作基础》。之后《干部写作教程》《写作例文》《写作指导》《毕业论文选评》《公务文书写作》《经济应用写作》等一系列与干部写作相关的书籍陆续出版,开了全国这方面教材的先河。书籍出版的信息登载在《中国青年报》上之后,该教材很快变为畅销书,就连深圳、西藏等地的党校、干校也一度采用,这给了陈学璞莫大的鼓舞。
2017年陈学璞在天峨县芭暮乡板么村桥头屯进行田野调查。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陈学璞了解到天峨县木器厂有一位青年工人小颜,他的处女作《奇怪的女厂长》在《广西文学》发表后,引发了当地人的激烈讨论。陈学璞立即写了一篇小说评论《努力塑造创业者形象》以示鼓励和支持。
在陈学璞的推荐下,小颜被调到天峨县文艺队从事创作。之后,小颜还通过努力考上了大学,并在毕业后选择留在河池学院工作,从此改变了命运。
这件事让陈学璞感慨良多,尤其使他看到了文学和评论的力量:“通过文字,我们需要同情、支持弱者和需要帮助的人,帮他们创作,为他们发声。从此,我把写评论文章作为宣传工作的补充和业余生活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乐此不疲 为深深眷恋的壮族文学出力
广西作家凡一平17岁时在《诗刊》发表第一首长诗,陈学璞与银建军立即发表评论,给予鼓励;何培嵩发表第一篇报告文学时,陈学璞建议他主攻报告文学,并在之后跟踪何培嵩的报告文学创作,写了一系列评论。
陆地是一名壮族作家,曾任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广西文联主席。他著有《美丽的南方》《瀑布》等长篇小说,被视为壮族现当代文学的奠基人物之一。陆地诞辰一百周年之际,陈学璞自费三次去陆地家乡扶绥县调研,钻进陆地故居山洞考察,还召开座谈会。陈学璞发现当地的图书馆连一本陆地的书也没有,这令他颇为意外。于是,他立即着手起草建议传承陆地文学精神的咨政报告,得到自治区、崇左市领导肯定性批示。
接着,陈学璞策划了一场陆地百年诞辰的纪念研讨会,联系到了陆地家乡所在的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提议举办一个研讨会或纪念会。2018年,研讨会成功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举办,陈学璞在主旨发言中,提出创建陆地文学馆。第二年,借用《南方文坛》颁奖会,在总编辑张燕玲支持下,陆地文学馆挂牌仪式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隆重举行。
2018年陈学璞在陆地文学研讨会上发言。
此后,陈学璞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希望今后能举办陆地文学奖,创办陆地文学基金,建设实体化的陆地文学馆,为后人留下更多有价值的民族文学印记。
不遗余力 把广西少数民族文学推向全国
陈学璞虽然已退休多年,但仍然保持永不松懈、永远进击的人生风格。2019年2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何培嵩长篇报告文学《哭了笑了》,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在审读书稿时,为了把这本书打磨成高质量的精品力作,陈学璞反复研读,刻意“挑刺”,不放过每个字词句,提出了30多条意见,包括“硬伤”、商榷、建议三个方面。在编辑多方努力下,经过作者精心修改,书稿质量大为提高。后来该书荣获广西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奖、第九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等多个奖项。
2020年陈学璞参与解读报告文学《哭了笑了》。
林超俊的长篇报告文学《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陈学璞第一时间拿到这本书。他很快写出6000字的评论《从拔哥到文秀——读林超俊的〈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2020年10月31日,《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陈学璞在会上发言,得到中国出版集团前总裁、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的肯定。会后,在《中国妇女报》前社长黄理彪的推荐下,同年12月8日《中国妇女报》作为重磅以半个版刊登了《从拔哥到文秀:红土地上的最美青春——读〈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
陈学璞前往北京参与黄文秀报告文学座谈会。
在南宁工作的几十年间,陈学璞亲眼见证了南宁的巨大变化。“南宁给了我一个成长和学习的环境,来南宁以后,我从各方面都得到了进步。南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和睦包容,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很有奔头。”
2008年陈学璞在南宁教学时与城市风景合照。
陈学璞成长于广西,对这片土地怀有孩子对母亲般的深深眷恋。“作为文化人,首先是你能为广西做什么,为广西的作家做什么。做得成是好事,做不成也不是坏事。希望能利用文艺评论、文学馆等形式提高文化自信,把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学、各民族文化基因推向全国。”(记者 李宗文 实习生 黄淑慧)
(责任编辑:覃逸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