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石”“治贫”更致富

时间:2023-02-13来源 : 广西日报作者 : 李新雄

原标题:广西科学院专家创新石漠化植被修复与利用技术——

“治石”“治贫”更致富

“看看这片黄花梨,种了12年,树干有大腿般粗了,里面的芯材做红木家具很值钱。全靠温教授出钱出力带领我们种黄花梨、金花茶,我们村从生态环境恶劣的穷山村变成了国家森林乡村,村民收入也提高了。”马山县白山镇民族村村民韦庆仑指着长势良好的树木跟记者讲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过往。

治理前裸露的岩石。

治理后植被茂盛。

韦庆仑口中的温教授是广西科学院林业专家温远光。他带领团队持续十多年,深入开展“广西马山县石山(石灰岩)地区造林绿化优良速生树种栽培技术推广示范”“石漠化植被修复与生态利用技术集成创新及示范”等项目研究,先后投资科研经费300多万元,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治山治石更致富”的新路径。

近年来,我区岩溶地区生态保护与石漠化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石漠化面积不断减少、植被显著增加,但不少山区村民仍抱怨“只有树没收入”“山是绿了,钱袋子还是空的”。如何把石漠化治理变成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展植被修复后资源的生态利用技术研发和创新显得十分必要。

2010年,温远光率领团队摸索治石治贫良方。民族村弄着屯是典型的岩溶高峰丛深洼地石山区地貌,温远光和团队到屯里蹲点:翻山越岭,分析土质,了解当地气候情况;进村入户,了解村民种植传统和治理意愿;调研市场,了解适宜树种市场价格……

“弄着屯要治理的石漠化面积大约1000亩。我们既要考虑村民的短期收益,更要谋划村里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配套开发‘短、中、长’项目,才能达到多方共赢。”温远光反复论证、调研后率先提出石漠化区域森林资源生态利用理论。

他以豆科乡土树种为驱动种,促进岩溶山地植被恢复,构建多样化植被修复模式。团队选择经多年研究筛选出来的高价值豆科固氮树种——顶果木、降香黄檀(俗称黄花梨)等启动岩溶山地植被生态修复。固氮树种落地生根后,专家在其生长关键节点培训指导农户细心管护,效果良好,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了森林环境的形成与改善。同时,团队启动林下套种项目,在林下种植耐荫珍贵树种,如种植金花茶3年即可开花,每株树的金花茶可以卖价几千元,实现以短养长。

“近年来,我们总共赠送了15000棵黄花梨树苗、20000棵金花茶苗,村民都抢着种并积极学习管护技术。原来岩石裸露的岩溶石山现在变成了多树种、多层次、结构稳定的森林群落。”广西科学院生态产业研究院周晓果研究员说。

目前,团队研发形成“降香黄檀修复石漠化技术”等石漠化生态治理和生态利用技术或模式6个,创立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与石漠化植被修复新理论5项,全面实现石漠化植被修复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精准提升。12年来,治理区森林覆盖率增加50%以上,生产力提高68.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39.2%以上,创造了“石漠”植树10个月郁闭、18个月成林的奇迹。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38.7%。据测算,待黄花梨树龄30年时,该示范区的林木价值可达数亿元,金花茶年产值500万元,在恢复和重建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的同时,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治石”与“治贫”同步、产业与生态共赢。

温远光告诉记者,下一步,团队将围绕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产业化应用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研发,创立岩溶石漠化地区资源生态利用新途径、新模式,让村庄更优美,让农民的钱袋子更充实。(记者 李新雄)

(责任编辑:曹洋)
文化旅游 Cultural Tourism
文旅东盟 Guangxi & ASEAN
文旅康养 Tourism & We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