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丹突出乡土特色,积极拓展“庭院经济”
“方寸地”变成“增收园”
5月16日,南丹县六寨镇甲棉村村民龙小娟在房前屋后忙碌着。她忙着给辣椒施肥,给鸡鸭准备“营养餐”。“种四季蔬菜,还养鸡养鸭,一年全家买菜钱就省了5000多元。”龙小娟说。
像龙小娟这样在房子周围从事种植、养殖的家庭,在南丹乡村随处可见。近年来,该县突出乡土特色,提倡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充分利用“庭院+”模式,创新拓展“庭院经济”增值增效空间,促进群众就业创业增收。
庭院+微种养:犄角旮旯成为增收“聚宝盆”
“感谢政府为我们送来鸡苗,还传授饲养技术,我一定将这些鸡苗养好,增加收入,做好示范。”近日,罗富镇龙腊村村民莫仁丹接过政府赠送的鸡苗,开心地说。
此次赠送鸡苗活动是该县今年的种养示范扶持项目之一。该项目按照“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畜禽养殖示范场(户)”的发展模式,采取免费发放鸡饲料、鸡苗等方式,引导群众利用庭院空地发展特色产业,让不起眼的“犄角旮旯”成为增收的“聚宝盆”。活动计划在全县11个乡镇发放鸡苗4万羽、鸡饲料500包,价值49万元,惠及农户170户,其中脱贫户40户。
近年来,该县对具备发展庭院经济条件的农户,提供小额信贷、产业奖补和生产经营技术培训支持,确保每户获得1项以上产业帮扶政策支持。截至目前,全县发展长角辣椒、黄腊李、砂糖橘等“小菜园”“小果园”2290个,发展庭院小养殖户4620户,养殖瑶鸡2.4万羽、山羊9700只、肉牛5200头,带动1700余人就业,年产值达4000余万元。
庭院+微作坊:特色小院变身“致富园”
5月13日,在芒场镇蛮坝村一处小院,郁丽荣和她的家人正忙碌着淘米、蒸煮、酿酒。走进作坊,几十个盛酒的大瓷坛整齐排列,酒香扑鼻而来。
郁丽荣酿的米酒口感醇厚,慕名到她家购买的人越来越多。2022年,她家出售自酿米酒2000多公斤。在蛮坝村,像这样的酿酒作坊有10余间,村民家中的“方寸院”成为带动增收的“致富园”。
近年来,该县依托已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特色产品,开发农产品加工作坊;依托民族传统文化、服饰文化,开发纺织、刺绣、民族服饰加工作坊。截至目前,全县依托本地特色产业发展油茶、辣酱等特色饮食、食品加工作坊400余家,发展纺织、刺绣、瑶服、苗服等民族服饰加工作坊100余家,发展铜鼓、陀螺、皮鼓等民族工艺作坊40余家,开办文创产品生产加工作坊17家。
庭院+微农旅:村民吃上“旅游饭”
城关镇莲花村是南丹苞谷李、黄腊李主产地之一。目前,该村种植黄腊李、苞谷李3000多亩、枇杷80多亩。每年一到花期,就吸引许多游客到该村赏花打卡。村民杨昌均利用自家房屋办起了农家乐,在自家100多亩的果园里养殖瑶鸡、土鸭,套种油菜花、黄瓜、青菜等,让游客体验农耕、采摘乐趣,每年销售特色水果和经营农家乐收入达50多万元。
该县依托白裤瑶、土司等传统民族文化,通过白裤瑶年街节等特色节庆活动、绿稻花海等田园综合体开发,发展民俗特色游和乡村生态游,让游客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截至目前,全县利用闲置庭院、闲置房屋、闲置空地发展民宿、农家乐、烧烤吧、小超市、美食店农户400余户,开发乡村特色体验72户,带动创业就业人数1000余人。
庭院+微电商:农产品实现“线上增值”
“这头梅花山猪已喂养一年多,大概有200多斤,明天早上杀好送到县城去卖。”一大早,陈梅就把在农户家拍摄的梅花山猪图片发到朋友圈,还把信息转发到几个社区团购群,让大家接龙购买。
在中堡苗族乡,说起陈梅,几乎是无人不晓。农户家里有土鸡蛋、土鸡、核桃等土特产,都可以联系陈梅帮卖出去。“通过‘原产地直销+社区团购’的形式出售土特产,我一年收入有10万元左右。”陈梅说。
近年来,该县以“电商+待业青年”“电商+脱贫户”“电商+返乡农民工”等模式,引导未就业青年、脱贫户以及返乡农民工开办网店,利用庭院设立快递服务点、电商销售点和直播带货点,通过网店、直播带货等方式推介、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让更多农产品实现“线上增值”、更多家庭实现“线上就业”。截至目前,全县发展电商微商546家、店铺833家,电商销售从业人员4200多人。(记者 廖庆凌 通讯员 罗丹荣 李麟)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