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千里的爱心速递

时间:2023-05-04来源 : 中国网-壮美广西作者 : 黄巧花 黄奕榕 农超武 黄冠琪

2022“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广西获奖作品 二等奖

2022年3月15日这一天,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得胜镇花竹村的夜晚凉风习习,气温相较白天骤降了十几度,但陈迪华一家的心却是暖融融的——在崇左、十堰两座城市有关部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因精神障碍在外流浪25年之久的陈迪华终于回到了家,一家人苦苦追寻多年的“团圆梦”,终于得以实现。

陈迪华回家途中。左江日报社供图

陈迪华的母亲师光秀紧握着崇左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手,含泪说道:“真的是太感谢你们了!谢谢你们从广西那么远的地方送(陈)迪华回家……”。

崇左,地处中越边境,距离湖北十堰1600多公里。在当时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为了使陈迪华尽快且安全的和家人团聚,崇左市救助管理站3名工作人员点对点,轮流驱车1600多公里,历时24个小时,将陈迪华护送回家,上演了一场跨越千里的爱心速递,彰显了南疆大爱。

陈迪华回到家,与邻居交流。左江日报社供图

南疆有爱:流浪街头在崇左得到温情救助

1997年,陈迪华离家外出之前,只给母亲留下了一句“我要出去挣钱养家了。”从此就与家里人失去了联系,一晃就是25年。

没有人知道,这二十多年陈迪华都经历了些什么。也没有人知道,他是否还活着。

2020年9月22日,警方在扶绥县城内发现一名流浪街头的男子。他体态佝偻,眼窝凹陷,身形瘦削,浑身上下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这人,便是陈迪华。

“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简单的问询过后,警方发现陈迪华无法与人正常沟通交流,便协同扶绥县救助管理站将他送到东罗镇中心卫生院进行康复治疗。

安置好陈迪华后,扶绥县救助管理站立即联合崇左市救助管理站,通过网络媒体和寻亲平台反复推送寻亲公告,同时还协同公安部门进行人脸识别、DNA信息比对等工作,对他进行身份甄别,为他的寻亲路助力。

但由于陈迪华走失年份太长,且相关身份信息模糊,寻亲就像大海捞针,最后都无果而终。

在2022年年初,寻亲之路迎来转机。

经过一年多的治疗,陈迪华的病情逐渐稳定,他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也越来越好,逐渐记起了一些往事,有时还能说出一些零碎的身份信息和家庭情况。

“在一次沟通中,陈迪华向工作人员说出了自己的名字——陈迪华,并自称是湖南益阳人。我们立即请求警方协助查实,根据他的照片和只字片语与益阳市辖区内失踪人口进行查询比对。”崇左市救助管理站业务科科长赵德芳叹道,“陈迪华的记忆出现了偏差,所提供的家庭住址信息是错误的,导致我们始终没有找到匹配的人员信息。”

“没办法,我们只能从他曾提到的地址里进行筛查,逐一查询他这些地址具体在哪些省市,再继续联合公安机关进行查询比对。”赵德芳说。

崇左救助站工作人员照顾陈迪华。左江日报社供图

2022年1月5日,陈迪华的归家之路初见曙光。

经过多番筛查核对,寻亲线索指向了湖北省十堰市。当天,崇左市救助管理站办公室主任黄明军立即致电联系了家住十堰市的一位战友,请战友试着用方言与陈迪华通话,帮忙询问他的身份信息。

“可能是因为听到了熟悉的家乡话,他终于准确说出了自己家住十堰市得胜镇。”赵德芳激动地说,几经筛查,救助站最终将寻亲范围锁定在十堰市竹山县得胜镇,并在第二天立即向十堰市竹山县救助管理站发送了受助人员信息协查表。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竹山县救助管理站协查,终于找到了陈迪华的家人。

身份信息确认后,何时能让陈迪华与家人相聚成了救助站工作人员最大的心愿。

那一头,是祈盼亲人早日归家的亲属;这一头,是思乡心切,却患有精神障碍的流浪人员。崇左市救助管理站的几位工作人员毅然决定,要驱车千里,专程护送陈迪华回湖北十堰老家与亲人团聚。

3月14日上午,崇左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荆迎九、农家胜、赵德芳一行3人来到崇左市第二人民医院,接陈迪华出院。

陈迪华面容白净,还剪着一头利索的板寸,整个人看起来与之前大不相同。但依然不善言语。

“你还记得家在哪吗?今天我们就要送你回家了,想不想回家呀?”赵德芳柔声询问。

“回家,我想回家!”陈迪华微微点了点头,无神的双眼闪过一丝亮光,坚定答道。

崇左救助管理站护送陈迪华回湖北十堰。左江日报社供图

千里归途:驱车1600多公里,日夜兼程送你回家

“路途太远,记得囤好泡面和干粮。不知道陈迪华会不会晕车,你们记得带上几个小桶,套好垃圾袋,以备不时之需……”回到救助管理站,荆迎九不停地叮嘱同事们为即将启程的“千里归家路”做好准备,确保途中万无一失。

荆迎九于2015年10月开始担任崇左市救助管理站站长一职,近7年来,他一共参与救助过1145人,护送返乡67人次,跨省接送25人次。

按理说,这次跨省护送对工作经验丰富的荆迎九来说不会是什么“难题”,但他仍有些顾虑。

“这次的跨省救助,是我们崇左救助站多年来行车护送路程最长,耗时最久的一次。”荆迎九说,陈迪华的老家距崇左1600多公里,到了十堰之后,还得联系十堰市救助管理站、竹山县救助管理站帮忙引路,才能顺利到达。

“在疫情防控允许的前提下,本次跨省护送我们将采取‘点对点’对接,使用专车护送,为了避免疫情传播风险,中途也不会入住酒店休息。”荆迎九说。

护送车上,有两个鼓鼓当当的大背包十分显眼,上面贴着写有陈迪华名字和救助编号的标牌。

“每位救助对象回家时,我们都会为他们准备好这样的旅行包,里面装满了衣物和食物等旅行必需品。”荆迎九笑言,“可不能让咱们的‘客人们’空手而归呀!

崇左救助站工作人员三人轮流驱车驾驶1600公里。左江日报社供图

日影西斜,道路仿佛被铺上了一层金麦色的地毯。3月14日下午6时许,在荆迎九、农家胜、黄明军3人的陪伴下,陈迪华穿着崭新的衣服,踏上了幸福温暖的归途。

护送车辆缓缓启动,逐渐驶离崇左,一路北上。陈迪华几乎一刻不停地盯着窗外,车窗上映着他清瘦的面容,眼神不断闪烁,他似乎想用眼睛记录下这一条来之不易的回家路。

为了让陈迪华一家早日团聚,荆迎九、农家胜、黄明军3人轮流开车,驶过重重高山,穿过平原与丘陵,星夜兼程。每隔两三个小时他们才会在经停的高速服务区下车休息十几分钟,休整好之后便又继续赶路。

“你累了就进服务区,换我上。”这是路途中荆迎九、农家胜、黄明军3人之间最常说的对话。

除了相互体恤,一路上,他们更是对陈迪华关怀备至。

为了让陈迪华坐得舒服,他们把中间相对宽敞的位置让给了他,自己却挤身在车辆的后座;午夜的服务区没有热乎的食物,他们把精心准备的自热米饭留给了陈迪华,自己却吃着干粮……

“老陈,快!迈开腿,一起动起来!”3月15日上午7时许,赶了一晚上夜路之后,护送车在湖南省常德市黄土店服务区临时停顿休整,一下车,荆迎九就伸了伸懒腰,在原地来回踢腿,并示意陈迪华跟着他一块儿运动。陈迪华看着他滑稽的姿势,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意。

一路上,像这样的温情瞬间还有许多。

“老陈,你先坐这,我们给你整点热乎的。”“老陈,来,接着水,你该吃药了。”……一声声“老陈”,一句句关切的问候,让陈迪华与荆迎九、农家胜、黄明军3人逐渐熟悉了起来。

彼时天蒙蒙亮,早风薄凉,可是这异乡的早晨却令人觉着格外温暖。

崇左救助站工作人员照顾陈迪华途中饮食。左江日报社供图

阖家团圆:离别二十五载一家人终再聚

舟车劳顿一昼夜,跨越了1600多公里,3月15日下午6时许,在荆迎九、农家胜、黄明军3人的悉心护送下,陈迪华终于回到了故乡。

落日余晖中,汽车在山路辗转半晌,缓缓停在了花竹村村委会大楼前。隔着大老远,就能看到有十几位乡亲在路旁等候。

“你还记得我是谁吗?”

“你这些年在外边过得怎么样?”

……

一下车,陈迪华就被热情的乡亲们团团围住,似乎是因为“近乡情怯”,他显得有些紧张。

几分钟后,听着熟悉的乡音,看着以前的邻居,陈迪华紧张的神情逐渐得到缓解,开始笑着点头回应乡亲们。

乡亲们热情地簇拥着陈迪华向他的家走去,沿着乡间小道走了一会儿,再抬头,就看到陈迪华的家人正站在家门口翘首期盼着他的身影。

一见到久未谋面的哥哥,陈迪荣便红了眼眶,他快步上前,颤巍着手将陈迪华扶了过去。

“村里通知我去看照片认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陈迪荣声音哽咽,这么多年一直杳无音信,全家人最坏的设想就是哥哥可能早已不在人世了。

崇左救助站工作人员照顾陈迪华途中饮食。左江日报社供图

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儿子,陈迪华的母亲喜极而泣,她紧攥着儿子的手,久久不愿放下。陈迪华一家激动地抱在一起,离散多年的痛苦与煎熬,在这一刻化成了滚烫的热泪。

“一切的付出都值了!”看着陈迪华一家团聚一堂的场景,在场的工作人员们不约而同地相视一笑,不辞辛劳千里驱车护送,终于等到了最圆满的时刻。

“真的太感谢你们了,如果没有你们,我真不知道还能不能等到这一天……”师光秀紧握着荆迎九的手,含泪说。

荆迎九连连摆手说:“这是我们的工作,是我们该做的”。

夜幕降临,“回家了,你要好好生活,好好照顾自己,记得按时吃药,不要再乱跑了……”伴着未尽的叮嘱,荆迎九一行向陈迪华一家告了别。

“感谢你们千里迢迢把陈迪华送回来,请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会把他安置好的!”花竹村党支部书记李茂宏向荆迎九一行说道。

崇左救助站管理人员与陈迪华一家人合影。左江日报社供图

依依惜别之际,陈迪华的母亲再次握住工作人员的手,向他们再三道谢:“谢谢你们对(陈)迪华的帮助!感谢你们!”

汽车缓缓驶入夜色之中,悬挂于夜幕中的皎洁圆月温柔地倾泻下一片清辉,照亮了通向陈迪华家门口的那一条道路,也映出在路旁笑着与救助站工作人员挥手作别的陈迪华一家。

至此,这场跨越千里的爱心接力圆满落下帷幕。(黄巧花 黄奕榕 农超武 黄冠琪)


【作品简介】2022年3月15日,因精神障碍在外流浪25年之久的陈迪华在崇左、十堰两座城市有关部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家,一家人苦苦追寻多年的“团圆梦”,终于得以实现。这是一场跨越1600多公里的爱心接力,工作人员不远千里送受救助者归家,不畏艰难,跨省联动甄别,体现了救助部门的责任和担当。

【主创团队】黄冠琪、农超武、黄奕榕、罗吉华、黄绍西

【申报单位】左江日报社

(责任编辑:曹洋)
文化旅游 Cultural Tourism
文旅东盟 Guangxi & AS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