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宁市赴湘陕两省开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春季联合引智活动
千里奔赴只为精准引才
当前,南宁正在高水平规划建设东部新城,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金属及化工新材料、铝精深加工等千亿元重点产业,比亚迪、太阳纸业、潮力铝业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南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稳居广西首位,工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与产业快速发展的势头相比,南宁市集聚重点产业人才的速度还远远跟不上,对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为迫切。去年,仅比亚迪(南宁)项目就吸引各类人才超1.5万人入职。
拼经济就是拼人才,强产业要先强人才。为抢抓春季人才招引的黄金期,3月22—25日,由南宁市委组织部、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的2023年南宁市重点产业重点领域春季联合引智活动前往湖南省长沙市和陕西省西安市,带着38家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事业单位共697个优质岗位,走进中南大学和长安大学、西北大学,“点对点”精准引才。
宣讲推介招才引智
在湖南长沙的中南大学,在陕西西安的长安大学,一场场政策宣讲会上,活动主办方对南宁城市发展前景、发展生态、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政策等内容进行深入详细的宣传推介,向每一位有意向的大学生讲述“南宁为什么值得你去?”“到了南宁为什么想留下来?”……
不少学子听完政策宣讲会后,都表达出希望到南宁发展的强烈意愿。在中南大学举办的南宁专场招聘现场,一位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应届硕士研究生,兴冲冲找到广西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说:“之前,我就对南宁市和宁福新能源做过了解。自己研究的课题是钠离子电池,与企业的技术研发专业比较对口,所以,一听说这次招聘会上有宁福新能源,就赶了过来。”这让该企业负责人才招聘的黄经理颇为感慨。他表示,这次活动走进高校进行一系列宣传,让很多学生了解南宁的同时,也对到南宁工作充满了向往。
在本次活动的现场,印有二维码的展板随处可见,求职者通过扫码,可以快速地了解南宁各项人才政策;设置了“带岗直播”的内容,通过直播间介绍求职者关心的企业情况、工作待遇、人才落户、住房保障、看病就医等方面政策。“这次来的不少企业,都是优质企业。希望自己有机会找到心仪的工作,到南宁拼搏奋斗。”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生李经成说。
校地企合作培育青年人才
3月24日,在长安大学举行的校地座谈会上,该校党委副书记黎开谊介绍:“2020年,我们学校和广西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这个框架下,与南宁的合作领域越来越多,如双方通过加强人才的培养对接、供需对接,包括毕业生的实习实训、就业实践等举措,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广西、了解南宁,到南宁工作就业。”
“我们也希望更多高校在南宁市建设研究院、产教融合基地等各类人才培养平台和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为做强壮大重点产业、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集聚各方面人才,以人才工作创新催生产业动力和动能。”南宁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对引进高校共建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将给予最高4000万元的运营经费支持。
南宁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江琤认为,南宁市组织开展的联合引智活动将进一步搭建起校地企合作的桥梁,有助于企业与国内知名院校探索建立长效战略合作机制。
“下一步,我们要在推动校地企合作方面多搭桥梁、多出实招。”参加校地座谈会的各方纷纷表示,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为企业储备丰富的技能人才,让更多人才就业在南宁、成长在南宁、发展在南宁。
以人才招揽加速助产业发展
“我们通过党委政府‘搭台’、企事业单位‘唱戏’、高校‘合奏’的方式,着力引进产业急需紧缺的青年人才,以人才招揽的加速度助力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南宁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聚焦该市新能源等七大重点产业和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在引智的目的地选取上突出精准匹配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
“我们线下一共收到简历72份,其中研究生占比50%。”广西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才招聘的黄经理表示,作为进入南宁不久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巨大,由政府搭建平台,很容易形成集聚效应,更容易招到心仪的人才。
广西网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人事主管凌芝认为,这次联合引智活动打破了企业在南宁院校招聘的空间局限,极大地拓宽了企业招聘渠道,“在这次活动上,我们收到的简历中,计算机专业简历就占到了90%,招聘效果很好。”
“我们公司用人需求主要是研发、工艺、机械和电气等方面的工程师以及车间储备干部,主要涉及材料类、机械类和电气类等相关专业。”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招聘配置专员翟雪桦介绍,在本次活动收到的简历中,硕士占比22%,本科占比78%,人才收获颇丰。
截至目前,这次联合引智活动共收到简历1018份,其中本科813份、硕士205份,意向人数241人,进入复试135人。据了解,下一步,南宁市将做细做深招才引智工作,加大面向国内外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以更广阔的平台、更完善的政策、更优质的服务,为广大青年人才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优良发展生态。(记者 乔晓莹 通讯员 黄铮)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