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一早,为了一碗螺蛳粉,游客张睿专门从广州搭乘动车来到广西柳州。到达柳州后,张睿第一站便是直奔朋友推荐的娇姐螺蛳粉店,然而粉店门口却排起了长队,张睿等了一个多小时才吃上心心念念的柳州螺蛳粉。
行走“螺蛳粉之旅”,游客可以体验DIY螺蛳粉。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排队两小时,嗦粉五分钟”成为春节期间各地游客到柳州寻味螺蛳粉的真实写照。据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统计,春节假日期间,柳州市共接待游客373.38万人次,同比增长58.9%;实现旅游消费23.57亿元,同比增长65.7%。其中,螺蛳粉美食贡献巨大,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慕名来柳,打卡螺蛳粉美食店。“西环肥仔”“阿娇螺蛳粉”等网红螺蛳粉店排队队伍长达200多米,许多游客甚至一落地就拖着行李箱来嗦粉。
作为非遗美食,柳州螺蛳粉的酸、辣、鲜、臭、爽的口感让人越吃越上头,成为这个春节人们不辞排队的辛苦,苦苦追求的理由。尤其是那道汤头,更是众多资深饕客追求的美味。
其实早在2万多年前,螺蛳的美味便俘获了白莲洞人的味蕾。在岁月的长河中,柳州人将汉族和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结合在一起,犹如化学反应般产生了美妙的食物——螺蛳粉。
2014年,柳州首家袋装螺蛳粉生产企业诞生,实现了特色小吃规模化生产。疫情的常态化管理更加速了螺蛳粉产业的发展。搭乘直播带货的快车,柳州螺蛳粉在2021年实现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配套及衍生产业销售收入、实体门店销售收入突破3个“百亿”。
从地方小吃到“网红”大产业,如今柳州袋装螺蛳粉远销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30多万个就业岗位,带火了酸笋、酸豆角、腐竹等产业链。根据公开数据,2022年预包装柳州螺蛳粉销售收入达到182亿元,同比增长19.6%,年寄递量超过1亿件,实现出口8300万元,同比增长61%。
螺蛳粉的规模化生产同时也带来标准化的问题。着眼柳州螺蛳粉质量安全,广西柳州螺蛳粉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全产业链6个子体系564项标准,相关产业领域标准建设不断加快。
而在螺蛳粉制作技艺上,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保护单位等也在共同努力。柳州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泰华是秋菊螺蛳粉品牌的创始人,他对螺蛳汤的味道钻研精益求精。“熬一锅鲜香馥郁的螺蛳汤,需要用10多种香辛料把石螺炒干,去除腥味,然后和牛骨、鸡架、猪筒骨等食材一起,用小火熬制十多个小时方得。”张泰华说。
另一位柳州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木华,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向大众传扬、展示传统柳州螺蛳粉的制作技艺:“我们需要从传统的技艺去向标准的技艺优化,比如说,标准化生产的流程等。我想若干年以后,大家吃这螺蛳粉,依然像今天吃的那么好。”
2022年11月1日,柳州市的首部产业促进类法规《柳州市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条例》正式实施,聚焦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健康发展,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提升“食客”门店体验感、品牌保护和维权以及食品安全公益诉讼、企业培育发展、柳州螺蛳粉文化保护和传承等多个方面,以法规形式为柳州螺蛳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护航。
当螺蛳粉产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对螺蛳粉文化的挖掘保护也在同步进行中。2018年初,柳州市政府成立了螺蛳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出台系列政策文件,从宏观层面对螺蛳粉文化进行系统规划,并且不断挖掘其内涵,赋予螺蛳粉文化新动能。围绕“打造螺蛳粉文旅IP”,当地文旅部门和企业也在积极创新实践,讲好螺蛳粉故事,擦亮螺蛳粉文化品牌。
2020年,位于窑埠古镇的柳州螺蛳街正式开街,成为广西第一个室内外结合的非遗活态博物馆街。街道两旁,汇聚了众多人气品牌的螺蛳粉商家;反映螺蛳文化的街景雕塑及墙面雕塑,将螺蛳粉的餐饮文化及体验融入街区中,充分展现柳州独特的螺蛳粉文化和当地民风民俗;以柳州当地网红IP螺蛳为主题打造的螺乐园,也以“5G+VR”的新技术,赋予了螺蛳粉科技感和时尚感。
“柳州螺蛳街”只是打造螺蛳粉文旅IP的其中一个成果。这几年,柳州市政府与螺蛳粉生产企业联合打造了不同形式的螺蛳粉文旅项目,如螺蛳粉博物馆、螺蛳粉小镇等,推出了螺蛳粉文化体验游、研学游,推动螺蛳粉文创发展,举办螺蛳粉文创作品全国征集大赛等,进一步提升了柳州螺蛳粉的知名度。
如今每逢节假日,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慕名访柳,打卡柳州螺蛳粉,“螺蛳粉之旅”成为柳州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见证。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杨卉表示,接下来,柳州将加大力度支持螺蛳粉产业与文化旅游、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融合发展,积极培育螺蛳粉特色消费业态,包括鼓励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企业积极创建文化旅游品牌、建设螺蛳粉特色美食文化街、发展螺蛳粉旅游购物、推动螺蛳粉特色街区的打造和升级,全方位展示柳州本土螺蛳文化。(记者 郭凯倩)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