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噔,咚噔。”近日,在东兰县巴畴乡六隆村下板乐屯,记者聆听了一场奇妙的演奏。
一根圆圆的竹筒,长约六七十厘米,筒的一端有圆形音孔,筒身上是四根竹丝制成的琴弦,敲击之下,竹制的乐器发出了类似敲击金属铜鼓发出的声音。
这就是壮族特有的乐器——筒噔。据介绍,由于铜鼓的制作成本较高,聪明的壮族先人就地取材,用随处可得的竹子发明了筒噔。筒噔能惟妙惟肖地模拟出铜鼓的声音,且成本低廉、携带方便,很快就在壮族村寨推广开来。
“做筒噔,需要选用4—5年的苦竹和楠竹。”下板乐屯73岁的黄学军老人说。由于种种原因,筒噔渐渐淡出了壮家人的生活,目前掌握制作和演奏技艺的,多是村里的老人。
黄学军告诉记者,他从8岁开始就学习制作和演奏筒噔,这些年来,他制作了130多个筒噔。他和同村几位同样喜欢筒噔的老人,经常聚在一起演奏,他希望他们的表演,能吸引村里年轻人的关注,让更多人了解这种独特的民族乐器,把筒噔传承下去。(记者 廖庆凌 通讯员 何丹妮)
老人们展示筒噔的另一种演奏方式。
黄学军与他的制作的筒噔。
下板乐屯筒噔爱好者在敲打筒噔。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