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县:产业先行促振兴 文化品牌聚合力

时间:2022-10-18来源 : 南宁日报作者 : 郭少东 蒙焕章 黄日强

星光不负赶路人,最是奋斗动人心。

宾阳县地处桂中盆地南部,是广西农业大县和粮食主产区,勤劳的宾阳人民不断改良技术、改进方法,打造稻米产业品牌,构建稻米全产业链;走进城东新区的凤凰湖公园,这里树木错落有致,处处花团锦簇,成为附近居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走进乡间,建设一新的村庄农舍静怡而美丽,田园山林层叠接续,处处生机盎然。该县积极推进“五大文化”建设,擦亮“五大文化”品牌,用文化赋能,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向群众交出一张张温暖人心的文化建设清单、民生福祉清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宾阳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立足宾阳实际,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生态立县、依法治县“六大战略”,以“龙腾宝水奋勇争先”的炮龙“精气神”,奋力构建“一轴两区两园两带”发展新格局。

宾阳县新桥镇大罗村是远近闻名的“广西小五金之乡”。本报记者 叶子榕  摄

光伏发电场的建成投入使用为宾阳县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本报记者 叶子榕  摄

因地制宜 特色发展

实施农业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

秋风送爽的十月,位于宾阳县古辣镇的古辣香米产业核心示范区内,一望无际的水稻已经抽穗扬花,正逐渐由翠绿转向金黄,稻花香飘沁人心脾。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宾阳县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重要抓手,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确保“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目前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8.3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44.8万亩,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条件。

机械化、科技化是宾阳县为端稳饭碗而打出的另一张“王牌”。10年来,宾阳县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机械化运用,入选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名单,粮食生产机械化及社会化服务程度位居广西前列。

2021年,宾阳县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共建古辣香米研究院、与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优质新品种等举措,加速推动本地特色香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好“古辣香米”产业融合牌只是宾阳县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该县还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不断提升数字化、机械化种养水平,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在露圩镇露圩社区,占地200多亩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为周边村屯提供了150多个就业岗位,这里产出的丝瓜、豆角等远销上海、深圳等地,这是该县蔬菜等产业走向规模化、标准化的一个成果。

在新桥镇民范村,正在建设的屠宰深加工和现代冷链仓储物流设施为与龙头企业合作养鸽的村屯拓宽了致富路。近年来,牧原、益豚、温氏、和盈等业内知名养殖企业相继落户宾阳,为该县养殖业注入新的生机。

在古辣镇刘村,秸秆腐熟还田、秸秆综合利用等产业吸引了众多广西区内外的参观者。截至目前,宾阳县已创建标准化绿色高效技术示范区15万亩,秸秆还田面积达41万亩,禁烧区域内农作物秸秆基本实现全域全量利用。

近年来,宾阳县以“产业兴旺”为抓手,积极整合本地优质资源,找准产业振兴的着力点,精准发力特色富农产业,积极打造地方特色农业品牌,以产业发展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下一步,宾阳县将深入实施农业稳县战略,持续壮大乡村产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探索出一条符合宾阳特色、行之有效的产业振兴之路。  

宾阳民间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图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宾阳彩架。(黄日强  摄)

宾阳县露圩镇,蓝衣壮妇女在民俗风情文化艺术(圩逢)旅游节上舞起生动的仙马。本报记者 程勇可  摄

商贸业兴 挑起大梁

全力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新桥镇大罗村是宾阳县远近闻名的“小五金生产专业村”。随着时代的发展,该村小五金产业已走上了“数质并重”的良性循环之路,不仅早早用上了现代化的车床、电子切割机等设备,还吸引了为高速公路生产标识标牌的外地企业加盟,“五金创业园”的产品远销海内外。

大罗村小五金产业的发展,正是宾阳县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真实写照。在宾阳县,民营经济真真切切挑起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大梁。作为全区民营经济大县,宾阳县一直以其特有的工匠精神在手工制造业中声名远扬。进入新时代,宾阳县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上与时俱进。过去十年是宾阳县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十年,民营企业发展全面提质增效。

作为传统商贸强县,宾阳县持之以恒地把实施质量兴县、打造“宾阳制造”品牌作为振兴宾阳民营经济的重要抓手,坚持不懈狠抓质量基础工作、坚定不移实施名牌发展战略。目前,宾阳县民营企业超过7600家,占全县企业总数的97%以上,形成了建材、纸品、轻纺、饲料、农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小五金、竹编等多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行业,民营经济为该县建设工业强县注入源源不竭的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宾阳县牢牢抓住高铁经济、高速交通网络建设给该县现代服务业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积极打造商贸流通新业态,不断推动传统商贸业向专业化、集约化、网络化转型升级,全力构建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发展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宾阳县正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建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体系,深入实施商贸活县战略,大力振兴商贸业,加快推进超级田螺街、铜锣湾等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项目,打造宾阳新商圈。

同时,还加速推进中农联·桂中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步伐,深化与腾讯云计算有限公司合作,重点围绕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领域,利用腾讯强大的生态、技术、资源和资金优势,引入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及腾讯生态企业,推进宾阳县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建设,为商贸流通插上“数字翅膀”。

宾阳县古辣镇的“稻花香里”旅游区稻田艺术画已成为当地现代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的一张名片。本报记者 叶子榕  摄

文化铸魂 守正创新

持续擦亮宾阳“五大文化”品牌

下课铃声响起,宾州镇凤凰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正在列队做着充满民族风韵的“炮龙操”——这是该校结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宾阳炮龙节”创作出来的。“炮龙操”结合了舞炮龙的传统动作,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传承传统文化,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近年来,宾阳县认真梳理本土历史文化项目,总结出“龙腾宝水奋勇争先”的炮龙文化、“厚重包容领秀一方”的古城古韵文化、“无负初心成道宾阳”的宾阳·王阳明文化、“铁血昆仑家国情怀”的昆仑关军事文化、“革命速度勇创奇迹”的黎湛铁路文化等宾阳“五大文化”,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开展新时代文明创建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全县文化自信,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高位推进,挖掘本土文化浸润城乡发展。宾阳县结合本土文化积淀,将代表优秀传统文化的炮龙文化、古城古韵文化和宾阳·王阳明文化,代表革命文化的昆仑关军事文化和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黎湛铁路文化等“五大文化”资源的发展列为文化发展重点内容,全面挖掘宾阳“五大文化”丰富内涵,以多种渠道全方位开展“五大文化”宣传推广,以文旅融合全力打响宾阳“五大文化”品牌,着力完善全县文化建设体系。

文明示范,激活乡村细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国好人”韦曰坚、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代理妈妈”志愿服务队等“身边好人”形象日益深入人心,“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武陵镇留寺村委龙德村“信用积分”为代表的乡村治理模式方兴未艾,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产业培植,促进文化融合实现经济增长。宾阳县坚持“项目为王”,以文化产业培育为指引,全力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陈平镇的“陈梅古韵”、露圩镇的“非遗古镇·蓝衣故里”、甘棠镇的“醉美甘棠·印象斑江”等文旅融合品牌趋向成熟,宾阳万兴炮龙文化园、中国壮锦民族工艺产业园、大桥镇王阳明文化博览园等项目加快推进。

时不我待勇担使命,十年奋斗只争朝夕。伴随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共同富裕建设扎实推进,眼下在宾阳县,龙腾宝水一派欣欣向荣,蓬勃发展蓝图正铺展开来。(记者 郭少东 通讯员 蒙焕章 黄日强)

(责任编辑:曹洋)
文旅活动 Tourism Vllage
文旅东盟 Guangxi & ASEAN
文旅康养 Tourism & We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