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的开凿,加强了中原与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交流,拉近中原各民族与岭南各民族的交流,为促进中华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开辟了新渠道。”如今,到桂林兴安灵渠博物院旅游,都会听到这样的讲解。这是桂林市近年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一个缩影。
2019年9月正式开放运营的灵渠博物院,是“第四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开馆至今,共接待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游客60余万人次。“解说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说到游客心里,让广大游客游览之余,切身感受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华历史在广西的时空印记。”该馆解说员小蒋说。
据了解,印象刘三姐、象山景区、虞山公园、刘三姐大观园、漓江游船、七星公园等桂林市重要景区景点,都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景区景点规划和建设。
为了增强旅游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作用,桂林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决策部署,创新推出“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模式,使旅游业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该市98家A级以上景区都突出主线导向,加强规划和建设,景区景点介绍、导游解说词等都赋予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让游客看到、听到、感受到,广受好评。(记者 廖志荣 通讯员 李晓璇)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