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南宁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南宁市推动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通报2022年南宁市推动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情况。南宁市北部湾办、市工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投促局、南宁东部产业新城筹建办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现场。罗航 摄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视察时,要求“立足独特区位,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全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广西时强调,“要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力发展向海经济,促进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办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把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
2021年11月,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发展向海经济,向海而兴、向海图强。2022年8月,自治区党委常委、书记刘宁在平陆运河建设动员大会上指出,平陆运河建成通航后,将改变广西临海但没有江河通航入海的现状,并使首府南宁市成为滨海城市,形成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城市群格局,促进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建设,推动向海经济发展。
南宁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按照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工作部署,以及自治区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工作要求,将“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列入2022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重要工作任务抓实做深。南宁市委要求“要紧紧抓住平陆运河建设‘给南宁带来一片海’的重大历史机遇,重塑城市形态和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建设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滨海城市”;市政府提出“随着平陆运河的建设,南宁市在大力发展向海经济上要有更加系统的谋划、大胆创新”。2022年5月和7月,南宁市先后印发实施南宁市向海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方案和南宁市向海经济工作领导小组2022年工作要点。
今年以来,南宁市以向海交通建设、向海产业发展、物流通道畅通、向海科技创新、向海开放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向海经济发展取得实效。截至8月,南崇城际铁路开展联调联试,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南宁机场口岸查验场通过海关验收并交付使用;南宁市向海经济产业招商成功签约项目40个,总投资额约827.06亿元;中越跨境班列累计开行216列,同比增长8.5%,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国际货邮吞吐量达4.53万吨,同比增加399%;南宁市—中关村深圳协同创新中心累计入孵企业44家,其中23家企业已落地南宁,五象孵化器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证;中国—东盟金融城建设加快,全市跨境人民币结算量1107.38亿元,同比增长176.48%,南宁空港国际跨境电商监管中心投入使用,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额82.46亿元,同比增长131.4%,高质量实施RCEP建设,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874.2亿元,同比增长12.2%。
加快向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内外畅通发展基础
一是加快陆海联动通道建设。南宁至崇左城际铁路正在开展联调联试,计划今年11月底投入使用;南宁至深圳高铁南宁至玉林城际铁路完成投资29.55亿元,贵南高铁南宁段完成投资23.36亿元,预计2023年建成通车;南宁吴圩至上思高速公路加快建设。目前,南宁市客货分离的“米”字型干线铁路网基本成型,高铁实现1小时通达北钦防、2小时通达区内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4小时通达周边省会城市。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085公里;已形成“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络格局,实现1小时通达市域各县(市、区),2小时可通达北部湾经济区城市与港口、5小时通达全区各地级市、10小时通达邻省省会的高速公路“12510”出行时圈。
二是稳步推进江海联通通道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建设项目已于8月26日正式开工建设;西津水利枢纽二线船闸工程加快推进,计划于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南宁港隆安港区宝塔作业区开工建设,六景港区高山作业区一期工程已获批复。目前,南宁港千吨级以上泊位数51个,吞吐能力达1893.05万吨/年,2000吨级船舶可从南宁经贵港直通粤港澳。
三是加强空港出海通道建设。南宁吴圩国际机场航空物流项目、南宁机场智慧空港建设持续推进;南宁机场改扩建工程已全面开工,累计完成年度投资16亿元;南宁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GTC)加快建设,南宁机场国内货站二期项目主体已完工,预计年内竣工投入使用;南宁机场口岸查验场通过海关验收并交付使用。
系统谋划向海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向海经济产业
一是加快推进向海产业招商。今年南宁市向海经济产业招商成功签约项目40个,总投资额约827.06亿元。成功引进比亚迪系列项目,将带动南宁市新能源汽车及配套项目加快建设,助力形成千亿级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引进南国铜业南方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与新能源锂电池项目形成配套,弥补了南宁市在铜、锌深加工产业链的空白。这些标志性重大产业项目的签约落地,为南宁市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抓好重点产业平台建设。按照“港产城海”融合发展的要求,规划建设南宁东部新城,主动融入平陆运河经济带,培育优势临港产业集群,打造面向东盟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积极建设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园区。目前,南宁宁达新能源汽车、多氟多20GWh锂电池、潮力集团铝基新材料、太阳纸业项目等一批龙头企业项目落户南宁东部新城,初步形成以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高端造纸等为主的向海产业体系。
三是积极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年内开工建设广西弗迪年产45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项目、比亚迪动力电池扩产项目、南宁太阳纸业林浆纸一体化及配套产业园项目、潮力集团铝基新材料产业链项目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工业项目,南方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项目已启动一期供地。
四是加快重点物流枢纽建设。1—8月,“南宁—钦州—唐山”公铁海多式联运班列累计开行524列,累计发送集装箱49054个。南宁国际铁路港完成年度投资约6.605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82.56%,铁路、仓储、海关监管场所已建成投入运营,出口监管仓已竣工验收,电商物流区、龙光东盟生鲜食品智慧港等功能区建设正加快推进;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完成年度投资约3.443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76.51%,推动正创智慧新零售产业基地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约5000万美元,项目自运营以来累计完成货运量超过212万吨。
五是推动商文旅融合发展。谋划建设平陆运河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城市。南宁牛湾文化旅游岛黄金珠宝特色街已于2月开工建设,中山路万象汇于4月开业运营,沃尔玛山姆会员店已竣工。南宁东盟文化旅游集聚区现已通过自治区评选。今年举办“老友相约 乐游南宁”文化旅游进商圈推广促销活动10场,精品剧目进商圈演出114场次,主题直播活动10余场。
六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南宁市财政科学统筹现代工业发展资金,支持铝精深加工、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电子信息等向海经济产业发展。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瑞声科技等产业项目发展壮大。
着力构建跨境物流保障体系,畅通跨境产业链物流通道
积极推动南宁中国—东盟跨境物流保障体系建设。发挥南宁国际铁路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功能,推动实行中越跨境班列“铁路快通”模式,有效提高班列通关便利化程度,从南宁国际铁路港开至越南同登站的跨境货物班列实现“半日达”。1—8月,中越跨境班列累计开行216列,同比增长8.5%;新开通南宁—新德里、南宁—沙巴、南宁—河内等6条国际货运航线,目前在飞国际货运航线13条,通往8个东盟及南亚国家;南宁吴圩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达10.07万吨,同比增加29.4%,其中国际货邮吞吐量4.53万吨,同比增加399%;机场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地获批于5月13日正式运营,实行7×24小时预约通关,已监管进境水果185批次、共计908.6吨。
强化向海科技创新,推动集聚向海发展强劲动能
广西首家“飞地孵化器”南宁市—中关村深圳协同创新中心自2021年5月正式投入运营以来,累计入孵企业44家,其中23家企业已落地南宁,推动深圳市大族封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半导体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加速落地南宁。南宁·中关村引进创新项目35家,累计聚集创新主体525家。五象孵化器于今年4月获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证,累计吸引124家从事跨境贸易业务的企业进驻,累计引进22名港澳台英才到桂工作。建立海外引智工作站21个,推动“云平台与边缘终端协同的计算机视觉技术”等项目落地南宁,累计引进海内外桂籍杰出人才42人。香港青年(内地)创业服务中心累计进驻企业19家,引进外资企业40余家落地广西。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顺利开园,吸引数字经济企业入园超60家。广西船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自治区级高层次创新平台认定。成功支持企业联合广西民族大学在高新区建设广西海洋生物资源产业化技术研究院,成功引进广西百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创新药物研发食蟹猴灵长类动物实验中心。1—8月,南宁市新增自治区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2家;资助“邕江计划”项目24个,新认定高层次人才962人。
加强向海开放平台建设,持续提升“南宁渠道”功能
一是高质量实施RCEP示范区建设。率先实现“三个首”—全国首趟国际货运班列从南宁出发、广西首份RCEP原产地证书在南宁签发、全国首家RCEP经核准出口商在南宁认定;成立南宁市RCEP商协会联络机制,吸纳海内外商协会共47家;在2022年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首次设置RCEP商协会专区,各国际友城和商协会派出24家企业参展。
二是推动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发展提速。承担国家改革试点任务91项,实施率达100%,形成“糖业数字化智慧发展模式”等28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金融中后台服务基地跨境合作新机制”等2项创新成果获推荐上报商务部。
三是加快推进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09.58亿元、同比增长10.17%;新签约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14个,项目总投资33.85亿元;南宁空港国际跨境电商监管中心投入使用。
四是推动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目前,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有重点项目56个,已竣工44个,完成年度投资37.9317亿元。浪潮集团东盟运营总部、云创谷等一批在建项目进度按计划推进。
五是推动中国—东盟金融城建设提质增效。今年1—8月,中国—东盟金融城新增入驻金融机构(企业)91家,累计共入驻376家;集聚中银香港东南亚业务营运中心、中国太平东盟保险服务中心、“三大证券交易所”广西基地等20家中后台服务机构,面向东盟的金融中后台服务和资本市场服务基地逐步形成。落地推广跨境人民币双向流动便利化等5项试点政策,1—8月,全市跨境人民币结算量1107.38亿元,同比增长176.48%,占全区的73%,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
六是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平台。加快建设广西新外贸孵化基地,目前已入驻企业103家。同时,加快推进Shopee(虾皮)东盟跨境电商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1—8月,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额82.46亿元,同比增长131.4%。全市加工贸易进出口449.5亿元,占全区加工贸易进出口比重62%。
七是不断增强对外交流平台作用。整合外事、外资、外贸、外管、外侨、外服等“六外”领域涉外职能和资源,建立“六外融合促开放”工作机制;举办南宁市与越南北江市举行跨境产业链合作视频会晤,签署两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意向书》;成功举办中国—东盟特色商品汇聚中心线上推介会、南宁—意大利线上产业信息交流会、中国南宁市—马来西亚沙巴州农副产品线上贸易对接会等多个跨区域跨境会议。
下一步,南宁市将按照自治区“1+1+4+3+N”目标任务体系,抢抓高质量实施RCEP和建设平陆运河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向海经济。
加快推动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建设。加快制定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加大跨境产业链招商,加快推动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落地,建设生产总部基地和研发中心。加快中越跨境产业链物流通道建设,构建“通、快、稳”的跨境物流服务保障体系。
加快港产城融合的滨海城市规划建设。借助平陆运河开工建设的契机,重塑南宁城市形态和优化产业布局,突出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加快编制南宁国际滨海城市发展规划。加强空间规划、产业集聚、金融开放、物流商贸等能力建设,合理布局教育医疗资源,建设高效便捷交通基础设施,推动东部新城与主城区、武鸣副城区、临空经济示范区、南部科创新城的整体联动发展,实现港产城深度融合,一主四副协调发展。
积极融入平陆运河经济带建设。充分利用首府政策、平台等资源,依托入河口区位优势,推进平陆运河沿线及周边各主要城镇、港口、开发区联动,推动产业沿平陆运河向南梯度布局,形成梯次分布、链式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发展带,促进整个区域产业生态共生与同步进化,构建新的区域经济发展秩序。
加强向海网络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自治区推进平陆运河建设,推进南深高铁南宁至玉林段、贵南高铁建设。加快西津水利枢纽二线船闸工程、南宁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南宁吴圩国际机场货站二期项目国内公共货站区域建设。推动南宁港与北部湾国际门户港联动发展,规划建设南宁至贵港3000吨级航道。
进一步夯实向海经济产业基础。一是抓好向海产业招商。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电子信息、金属及化工新材料、铝精深加工等千亿元产业开展向海产业招商,积极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加快落地。二是抓好重点平台和园区建设。加快南宁东部新城规划建设;加快南宁港整体建设发展,推进伶俐、甘棠、平塘等综合港区建设;推进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园二期整体完工;推动综合保税区二期建设,推动南宁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园区建设。三是抓好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加快比亚迪电池、潮力铝基新材料及太阳纸业等一批大体量投资项目建设进度;推进合众新能源汽车、多氟多锂电池、瑞声精密制造等重点产业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四是加快跨境物流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南宁高铁物流基地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南宁国际铁路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出口监管仓建设运营。
持续推进向海经济创新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南宁市—中关村深圳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利用“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建立国外研究机构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南宁市武汉理工大学先进技术产业研究院联合企业开展船舶产业研究。
推动向海开放平台进一步提质升级。持续高质量实施RCEP,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加快打造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核心区,深入推进绿色金融和保险创新“双示范区”建设;拓展开发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吸引临空产业集聚。(罗航)
(责任编辑:覃逸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