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牢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殷切嘱托——全力守护好一江碧水

时间:2022-09-30来源 : 广西日报作者 : 谢永辉

7月18日,生态环境部公布2022年1—6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柳州市在30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排名中,位居第一名。此前,柳州已在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蝉联全国水质年度冠军。通过连日来的蹲点采访,记者感受到在这块金字招牌的背后,作为广西第一大工业城市的柳州所付出的努力和彰显的魄力。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指出,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要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基本目标,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广西时强调:“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保护好广西的山山水水,是我们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曾在环境污染中苦苦挣扎的柳州实现了从“酸雨之都”到“水质冠军”的蝶变。柳州的实践,是党领导新时代治水事业的成功案例,也是“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一个样本。

治水之路 拿出壮士断腕的魄力

作为西南工业重镇的柳州,工业涵盖30多个门类,工业污染源曾达2826家,不间断排出的生产污水给地表水水质带来极大危害。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工业立市的柳州,形成了“工厂在城中,城在工厂中”的布局。市区大批工厂依江而建,致使柳江一度污染严重。如今,在柳州工业博物馆的生态宜居馆中,模拟呈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柳州遭受污染的情景:污水横流直排柳江、水体布满乌黑色油污……

当年的柳州工业声名鹊起,但同时生态环境恶化,酸雨率一度高达98.5%,被称为“酸雨之都”。

“要柳州还是要柳钢?”新世纪初,如何处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曾引发热烈讨论。柳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认为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非截然对立,决心通过产业升级和强力治污实现二者同步推进。

柳州启动了“史上最严”排污准入机制,遏制污染源头,建成了五大污水收集系统、收集管网超过1000多公里,对城市37个排污口进行截留,建成运行的污水处理厂有11座,日处理能力82万吨。目前,城市建成区污水处理率已达95%。

“在柳州,办企业就不能有污染,否则便搬迁或关掉!”直面生态问题的历任柳州领导者,下了壮士断腕的决心。对此,柳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福记忆犹新:“柳州牵牢牵住治理工业污染这个‘牛鼻子’,实施搬迁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整治一批的铁腕整治,用‘长牙齿’的制度让排污企业痛定思痛,转型发展。”

559家“散乱污”企业全部完成整治,40家重点行业企业完成清洁化改造。一批电镀厂退城进园,柳州锌品厂等企业搬迁改造,柳化老厂区、柳电关停。

“不搞好环保,连生存的权利都没有,坚定既要柳钢,也要柳州的碧水蓝天的决心!”柳钢集团总经理阎骏表示。

十多年来,柳钢累计投资超120亿元,建成节能减排设施数百台(套),建成数十项技术先进的节能环保项目,工业“三废”实现超低排放。如今,柳钢厂区旁的雀儿山公园成了“鸟儿的天堂”,吸引了大量摄影爱好者到此拍摄翠鸟和白鹭。

柳州的水清了,天也蓝了。今年前8个月,市区空气质量累计优良天数229天,优良率为94.2%。2021年4月,柳州成为广西首个在生态环境领域受到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的城市。

治水之策 建立全方位监管体系

“水质如何,通过手机终端就能知晓。监测数据显示,柳江流经柳州市区实现了‘进城清,出城也清’,对于柳州这样一座工业城市来说,是非常难得的。”自治区柳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米世侨说。

目前,柳州市辖区内共建有1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分布在柳江及其主要支流上。通过自动监测系统,监测人员实现了对水质的实时智能监管。一旦污染物数据超标,系统会自动预警并留样,提醒相关部门及时介入并处理。此外,柳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还设立24个取水点,每月进行人工取样监测。

柳州市还在广西率先开展大规模区域重点小流域监测,境内所有小流域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建设了柳江干流河道“天眼”监管系统;成立了全国首支水上综合执法大队,集中行使原来分散在多个部门的河道管理处罚权;利用遥感系统、无人机、无人船等方式开展河道巡查和水域环境问题整治。

2012年初发生在上游城市的龙江镉污染事件,曾给柳州市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此,柳州市积极开展区域协作,与来宾市、河池市建立了“柳来河一体化”环境保护合作的跨区域协作机制,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立了都柳江流域市(州)级跨区域环境联合交叉执法和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机制。

2021年10月1日,柳州市颁布实施第一部水环境保护地方法规——《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进一步筑牢保护柳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法治屏障”。

柳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韦永祥说:“下一步,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谆谆嘱托,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力度解决水环境质量中的问题,改善薄弱环节,守护好柳州一江碧水的金字招牌。”

据了解,该市已谋划“十四五”污染减排等工程项目超130个,预计总投资约270亿元,将进一步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治水生金 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

在大手笔进行环保投入取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后,柳州人惊喜地发现:做好生态环保,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绿色财富。“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柳州成为鲜活的现实。

柳钢的生产工序都配套废水循环处理系统,每年循环利用水超过22亿立方米。工业废水循环利用,为柳州市的“碧水蓝天”工程作出贡献,也为企业节约了大量水资源。其中,柳钢吨钢耗水量由2000年的54吨降至目前的1.76吨,而全国同行平均水平约为3.3吨,居同类企业先进水平。

钢铁生产烧结球团工序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曾是造成“酸雨”的祸首。而今,柳钢通过氨法脱硫工艺,在处理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时,得到硫酸铵这种工业原料。“柳钢现有6条氨法脱硫生产线,每年产生效益约3500万元。”柳钢能源环保部环保科科长梁杰群说,类似变废为宝的还有高炉水渣变超细粉、用钢渣制造建筑材料等,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位于广西鱼峰集团有限公司水泥厂内的柳州市污泥处置中心,在正常运行状态下,每天下午都有封闭式卡车将污水处理厂沉淀下来的污泥运来。污泥先被存放到两个钢结构储料罐,再通过管道输送至回转窑,经1500摄氏度高温煅烧,就变成了水泥熟料。

该公司制造部工艺副经理巫裕旋介绍,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含有包括重金属在内的很多有害物质,如果采取填埋方式处理的话,有可能让有害物质渗入地下,对地表水及地下水体造成二次污染。“有害的污泥经过处理,真正实现了变害为宝。”

据了解,污泥处置中心从2013年投产以来,已累计处置城市污泥约17万吨,产出水泥熟料约4万吨,创造效益约1700万元。

“正是有柳州优质的水,养出了肥美的螺蛳,腌制出优质的酸笋、豆角,从而产生了俏销全球的柳州螺蛳粉。”柳州一家知名螺蛳粉企业负责人感慨道。短短7年时间,袋装柳州螺蛳粉从“小米粉”发展成了“大产业”。

而今,“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是人们对柳州由衷的赞叹。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评价:“柳州水环境质量改善是一个观察窗口,说明当地以水污染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发生了转变,绿色发展的成色足了。”(记者 谢永辉)

(责任编辑:郑友)
文旅活动 Tourism Vllage
文旅东盟 Guangxi & ASEAN
文旅康养 Tourism & We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