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古树 留住乡愁——从毛竹山村南酸枣古树看乡村振兴之绿色发展

时间:2022-09-21来源 : 广西日报作者 : 王艳群 蒋林林

乡愁是一棵老树,是一个乡村群众的共同记忆。在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南一毛竹山自然村,一棵八百多岁的南酸枣古树见证了这个小山村的华丽蝶变,承载着一代代村民的乡愁记忆。

毛竹山村的南酸枣古树绿荫如华盖,成为村民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今年8月份,电影《我的家乡毛竹山》在毛竹山村南酸枣古树下举行开机仪式。作为国家电影总局批复的10部乡村振兴题材电影之一,影片以当地乡村振兴产业、红色文化及绿色生态发展为原型创作剧情,展示新时代青年群体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探索与实践。

电影创作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比电影创作更加精彩。近年来,毛竹山村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绿色富民的新路子。

村民敬畏:古树受保护

“我是对这些树龄很长的树,都有敬畏之心。人才活几十年?它已经几百年了。”2021年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莅临毛竹山村视察,曾在这棵南酸枣古树下驻足凝望许久,在得知该古树的生长情况后,说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毛竹山村群众备受鼓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叮嘱的那样,在村民心里,历来对古树有着自然敬畏之心,这也是该古树被保护生长了数百年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主要原因。”全州县才湾镇南一村党总支书记王军荣告诉记者。

毛竹山村因漫山遍野的毛竹而得名。据村民介绍,该村现有居民46户156人,除一户唐姓人家外,其余都是同宗王姓。据王氏族谱记载,自该村始迁祖常德府知府王国煇迁居于此近300年。王姓族人建村时,南酸枣树已长于后山,受到村民世代崇敬、保护,至今枝叶茂盛。

据83岁的村民李细妹回忆,她18岁嫁到该村时,全村人口不多,后山林深草密,漫山尽是松、竹、枫等高大乔木,以及檵木、芒萁等杂灌,林子里只有小路勉强通行。南酸枣树附近人迹罕至,草木尤其茂密,连小路也没有。

世世代代的村民对古树心怀敬畏,放牛、砍柴都远离这棵南酸枣古树。

20世纪70年代末,偏远的毛竹山村仍然没有通电,生活十分不便。村里一穷二白,没有集体经济收入,为筹资架设电线,村民不得不忍痛将后山的松树砍伐卖掉,才将电线拉进村里。虽说周边松树大多遭了刀斧之祸,但村民坚持不伤及这棵生长了数百年之久的古树,南酸枣树因此幸免于难。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富起来后,全国不少地方兴起“古树热”,有客商开出40万元的高价,挨家挨户去游说村民,要收购此树。在那个“万元户”还很稀少的年代,面对这样的“天价诱惑”,村民仍然不为所动,古树得以保留下来,至今荫庇着村庄。

专家把脉:老树焕新机

寒暑往来,这棵800多岁的古树,记录着毛竹山村群众生活起居的点点滴滴,见证着整座村庄的发展变化,丰富着一代代人成长的记忆。

近数十年来,除躲过两次人祸外,南酸枣树还遭遇过两次天灾。78岁村民马齐秀告诉记者,她亲眼见到南酸枣树被天雷劈中两次。枝条被劈断几根,但幸好没伤到主干。不久,古树雷击处又萌发新的枝条。看到古树木生命力如此强大,村民对南酸枣树更加敬畏。

古树名木集生态、经济、文化、科研价值于一身,具有不可再生性,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历史和前人留给我们的共同宝贵财富,被誉为“活的文物”“绿色化石”。近年来,我区出台措施持续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从2021年上半年开始,自治区林业局在全区组织开展了古树名木“过度硬化”专项整治。在拯救和保护古树行动中,毛竹山村南酸枣古树的树洞、枯枝问题引起林业部门的高度重视。

“长于乡村的古树名木承载着一个地方群众的共同记忆,保护好一棵古树,就能留住一抹乡愁。”全州县林业局局长吕玉锡说,去年,该县林业局专门请来名木古树保护专业技术团队,应用“B超仪”PICUS3弹性波树木断层仪和TRU树木雷达探测仪等先进设备,在不损伤树木情况下,从树根到树梢,为毛竹山村南酸枣树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对症下药采取科学复壮的保护措施,让南酸枣古树再度焕发勃勃生机。

生态立村:青山变金山

毛竹山村,因毛竹而得名,却因葡萄而闻名。

20年前,这里还是全州县数一数二的贫困村。当地有句顺口溜,“泥砖房,南瓜汤,有女不嫁毛竹山”。然而,这一切因发展葡萄产业而改变。

近年来,毛竹山村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葡萄产业发展。目前,葡萄产业已成为该村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推动村兴村旺。

2021年,毛竹山村葡萄总产量突破50万公斤,亩产超过1750公斤,比上年多了250公斤左右,每公斤多卖2—3元钱,村民人均纯收入仅葡萄一项就达2.5万元。毛竹山村葡萄丰收、旅游兴起、就业拓宽,村民收入持续增加,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上一年的3万元提高至3.5万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重要的生产力。”据王军荣介绍,近年来,毛竹山村在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持续推进毛竹山村的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禁止对树木乱砍滥伐,保护好村里的山山水水,提升村容村貌,让村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另外,依托该村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采摘、观光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打造“红+绿”乡村旅游品牌,努力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发展。

当前,南一村正稳步推进千亩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通过更科学的方法,实现粮食的稳产增产,同时通过种植油菜花,发展“花海经济”,进一步实现农旅融合,造福更多百姓。毛竹山村用事实证明,生态本身就是经济,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就能源源不断地孕育出金山银山。(记者 王艳群 通讯员 蒋林林)

(责任编辑:覃莹莹)
文旅活动 Tourism Vllage
文旅东盟 Guangxi & ASEAN
文旅康养 Tourism & We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