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安晖:让古老制陶技艺在新时代重生

时间:2022-08-25来源 : 央广网作者 : 吴良艺 王湘粤

“终此一生,我只想做好‘曜变天目’。”对于青年陶艺家马安晖来说,制瓷是他孜孜以求的事业。

马安晖今年36岁,已钻研陶瓷制作技艺17年。在钻研传统制瓷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2013年,他以成功率只有0.08%的机会寻回了失传约700年的烧制技艺,以严谨的传承态度,极致的匠人精神让“曜变天目”重生,成为了高温“曜变天目”釉技艺复原者和传承人。

马安晖在作坊里拉胚。(央广网记者 吴良艺  摄)

马安晖给陶瓷喷秞。(央广网发 韦莹  摄)

持之以恒 再现“曜变天目”

2006年,马安晖拜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胡景文为师,学习绘画,一学就是8年。不甘固守传统的马安晖在画画之余,开始研究天目釉。在查找资料时,他发现“曜变天目”这种釉色烧制技艺已经失传约700年。这种瓷器的色彩自然天成,变化莫测,十分珍贵,但配方特殊,烧制困难。这是一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过程,他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决心要复原“曜变天目”。

虽然找到了创新的方向,但由于手头几乎没有任何资料,马安晖只能暗中求索,不断试错。

马安晖在手绘陶瓷。(央广网记者 吴良艺  摄)

研究“曜变天目”的成本极高,马安晖将手里的资金几乎全部投入了这项研究,烧了一窑又一窑,一度因为资金紧张,面临食不果腹的窘境。皇天不负有心人,如今的马安晖,已烧制出不少“曜变天目”珍品,但他仍在不断研究创新制瓷技艺。“烧制‘曜变天目’不可控性还是太强了,所以我现在还在研究。”马安晖说。

回馈社会 助力乡村振兴

马安晖的获奖作品颇多,在他的努力下,家乡的陶瓷制作技艺成功入选非遗。

2015年,马安晖从景德镇回到广西,去宾阳县宾州镇六明村研究当地的陶瓷粘土,他担心宾阳瓷器制作技艺像“曜变天目”一样失传,便下定决心把它再发掘起来。2021年,宾阳瓷器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南宁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迈出了复兴宾阳瓷器制作技艺的第一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作为党员的马安晖意识到,必须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融入家乡建设发展、融入现代文创产业,提升文化与经济价值,才能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目前,六明村正在筹备复兴宾阳陶瓷相关事宜,开始了建窑、培训人才等工作。下一步,六明村将打造宾阳陶瓷研学基地,同时利用六明村山清水秀的特点,以陶瓷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自驾游等旅游产业,让村民们能够就地就业,让年轻人回家创业。

马安晖也计划着制作一批带有六明村特色标志的瓷器,推动六明村陶瓷产业发展。

诲人不倦 守护传承陶艺文化

历尽千辛万苦复原的技艺,不能再次中断。如何将“曜变天目”这种釉色烧制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成了马安晖一直思考的问题。

马安晖在书中寻找“曜变天目”的资料。(央广网发 王湘粤  摄)

“曜变天目”的传承需要年轻人接棒。除了传统的师徒传承,他发现让陶瓷技艺走进校园能更快地扩大传承范围、打破壁垒,让更多人接触到陶瓷和了解“曜变天目”,从而能吸纳更多的人才,让“曜变天目”传播到更多地方。

马安晖在校园内教授陶瓷制作技艺。(央广网发 韦莹  摄)

马安晖打破传统各家秘法不外宣的做法,在研究陶瓷制作技艺之余,穿梭在各个学校,从幼儿园到高校,无论是懵懵懂懂的小娃娃,还是专业的陶瓷学习者,马安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掌握的陶瓷制作技艺。

“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让娃娃从小就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学会去继承和创新。”马安晖道出了自己教学的初衷。少年时期,他便折服在陶瓷文化之下;行至青年,他愈发认识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

马安晖在校园内教老师们手绘陶瓷。(央广网记者 吴良艺  摄)

物以载道,心之所向;纵情于世,寄情于曜;世人眼中再普通不过的泥土,经过匠人之手,在熊熊窑火之中蜕变幻化。而这恰如马安晖,为了复烧曜变,他远离喧嚣,一灯一窑。十多年寒来暑往,一茶一盏一味禅,一隅喧嚣半世云。马安晖就是这样一位甘于寂寞,独守匠心的人。(记者 吴良艺 实习生 王湘粤)

(责任编辑:覃莹莹)
文旅活动 Tourism Vllage
文旅东盟 Guangxi & ASEAN
文旅康养 Tourism & We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