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虎年春节即将到来,与“虎”有关的吉祥词汇营造出了浓浓的新春氛围:虎虎生威、生龙活虎、如虎添翼……在悠悠历史长河中,“虎文化”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那些与虎有关的广西民俗文化,在日新月异的演变中,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魅力。
虎头帽上的壮族特色
虎为“百兽之王”,是中国民间普遍尊崇的吉祥物。自汉代开始,便有画虎于门,驱邪镇定的风俗。中国人习惯将最重要、最美好的祝福都凝聚在孩子的饰物和用具上,大人们常为孩子做一些带有“虎”寓意的随身物品,除了有驱邪镇定作用之外,还有祝福孩子虎头虎脑、长命百岁之意,希望孩子长大之后能像老虎一样体格健壮,勇猛威武。
广西的壮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群众,至今都保持着给孩童做虎头帽、虎头鞋的习俗。这些帽子形态各异,充满了童趣,同时也都具备老虎这一关键元素。广西民族博物馆展出的一顶壮族绣花帽,乍一眼看去,上面并没有老虎的图案,但是,帽子却借用了老虎的造型。
“这顶壮族绣花帽是花婆与虎头帽习俗结合的产物。”广西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樊苗苗告诉记者,花婆在壮族传说里是主事生育和守护儿童之神,专门主管赐花送子之事,白花代表男孩,红花代表女孩。老艺人在制作虎头帽的时候,将花婆的寓意嵌入虎头帽之中,相信这是最能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的信物,具有鲜明的壮族民族特色。
广西“虎文化”兼容并蓄
在中原地区,小孩满月之时,长辈们就要给孩子送上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绣有老虎纹饰的肚兜等,以求孩子健康平安、茁壮成长。这样的习俗流传到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就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那些威严凶猛的老虎造型,在广西孩子的身上换了另外的面貌,或可爱、或憨厚、或调皮。它们色彩斑斓,意趣盎然。因为人们相信,老虎能陪伴孩子们茁壮成长,趋吉避凶。
记者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看到一件银饰,是用于童帽上的饰物。银饰中间的老虎图案,看着憨态可掬。樊苗苗表示,这一吉祥物额头上的那个“王”字,证明了它老虎的身份。“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兼容并蓄,一直以来都乐于接受多元文化的交融。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些民间工艺品上的老虎,和汉族文化中的老虎形象不太一样,它们像是多种动物形象的结合体,是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结合日常生活,想象出来的一种瑞兽,它看上去并不凶猛,反倒有几分可爱。”
专家表示,类似这样带有老虎印记的广西民俗物品,数不胜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广西本土原生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逐渐交融、相互结合的点点轨迹。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发展至今,形成了独具广西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
彝族文化里的虎图腾
老虎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在广西的彝族文化里有着深刻的虎图腾印记。
南宁师范大学教授王光荣就是彝族人,他告诉记者,广西那坡的彝族文化对于虎图腾的崇拜尤为明显。他们的民族神话传说、民族图腾,以及名胜古迹、天文历法等,无一不体现着独具特色的虎元素。
老虎在彝族人的心目中,地位举足轻重。他们将老虎视为祖先,自称“老虎之后”。为此,彝族人习惯在家中供奉虎型祖灵。彝族的家家户户,大门上挂着虎型辟邪,墙壁上挂着虎图腾壁挂,在村寨的路口,还有形状像虎的石虎神。在彝族传说里,虎是最灵验、最崇高的神,可以为百姓消灾祛邪,保佑平安。
有意思的是,在彝族人聚居的地方,还有许多以“虎”称呼的山岗、水流和村寨,王光荣的老家名叫“达腊”。他说,“腊”在彝语中就是“老虎”的意思,“达腊”联合起来,用彝语翻译就是“老虎停歇的地方”。在王光荣的老家,不少地名都带有一个“腊”字。此外,广西还有一个彝族村落汉语音译叫“念毕”,在彝语里面,这个词语是指“老虎繁殖的地方”;另一个村落叫“者祥”,彝语意为“老虎的水缸”。
“虎文化”不断演变丰富
彝族人拥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老虎节”。祭祀时吹奏的葫芦笙,在彝族人看来,象征着老虎,从葫芦笙里发出来的声音,代表着母虎的声音,也就是彝族祖先的声音。
在广西,还有一个“虎日节”,作为旧时仡佬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一带。虎日节会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前举行,当地人会以寨为单位合伙杀一头牛,每家一份,供各家八月十五日晚祭祖用。
记者在查询《广西通志·民俗志》时还发现,通志中有过记载,曾有一个名为“虎捕猪”的儿童游戏习俗在广西流传。孩子手拉手围成圆圈为“栏”,一人扮猪坐在栏里,一人扮虎在栏外东闯西窜入栏抓猪。若围栏当中有两人之间的手松开,则代表栏不牢,虎闯栏内,人栏可逐渐缩小,拳打虎死;如果猪被抓,则扮演猪的一方输。大家轮流扮演老虎和猪,继续游戏。此外,通志中还记载有一项竞技项目名为“虎棋”,又名“猪婆棋”,因以棋子借代虎或猪而得名。这一棋类游戏,流行于壮、汉、侗等民族地区。
从崇尚老虎图腾,到镇宅辟邪的瑞兽,乃至流行于民间的虎头帽,广西虎文化不断演变和丰富,与当地民族特色相互交织,碰撞出了灿烂的火花。(刘豫 陆欣楠 游拥军)
(责任编辑:黄译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