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探索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新路

时间:2023-05-30来源 : 广西日报作者 : 李家健 刘健 肖帆

原标题:全程机械化 农田“小块并大块” “水稻+”钱粮双增

兴安探索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新路

近日,在兴安县崔家乡举办的“灵渠有稻·崔家有约”首届农耕文化开秧节上,稻田里农机声轰鸣,抛秧机、插秧机等来回穿梭,过去需要5个人劳作半天才能插完一亩水田的秧苗,现在仅需十多分钟就完成了。

现代农业是兴安县确保粮食安全的底气。种粮效益降低,青壮年劳动力外移,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耕地“非粮化”现象日趋严重……面对日益凸显的问题,去年以来,兴安县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主线,大力推广粮油全程机械化生产,开展农田“小块并大块”“水稻+”钱粮双增实践,探索出一条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全程机械化提升种粮效率

“目前,合作社的水稻育秧、耕田、插秧、飞防、收割、转运、烘干、加工都可实现全程机械化。”在兴安县全新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唐新全告诉记者,该合作社在崔家乡建成5000平方米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无人机飞防作业服务区域已覆盖到周边乡镇、县域,面积达3000余亩。

机械化设备进场,是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兴安县不断加大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和农机社会化服务推广力度,建成4家具有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和服务能力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同时提升全县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截至目前,全县有旋耕机431台、水稻插秧机165台、水稻直播机3台、无人机8台、烘干机11台。该县种植大户、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水稻生产已全部实行全程机械化生产,一些水稻连片区域在政府或部门的组织下也实行了全程机械化生产,全县每年实行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水稻面积达6万亩以上。

今年开始,该县还创建1000亩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片和1000亩“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片,推动水稻“单改双”和“一种双收”,引导全县水稻生产扩面增产。此外,旱作机械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今年收籽油菜生产前期已实现了“机播—机防”,目前“机收—机烘干”设备已配备到位。

“小块并大块”解决用地难题

农业机械化与农田整合相互促进。去年以来,兴安县选定基础条件较好的崔家乡毛家坪村和大山岭村试点推行“小块并大块”整治,将毛家坪村258块小田地整合变成了49块大田地,大山岭村210块小田整合成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的39块大田。

崔家乡党委书记唐泓告诉记者,当时经过多方讨论,最终探讨出“确权确亩不确地”的整合法,引导和帮助农户将分散的责任田集中整合整理后,将土地承包权转变为股份,再进行集中流转,不仅拓宽农民增收途径,还实现农田平整、大块,利于机械作业,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

“土地整合后,村民继续按原有耕地确定的股份进行分红,达到提升农业效益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唐新全说,他的合作社接收农民流转来的土地后,减少了田埂,拓宽了种植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使农户土地经营具备一定规模,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土地集中于农业大户和生产能手,为提高规模化经营程度和生产效益奠定了基础。

“水稻+”实现钱粮双增

“种粮效益不高,兴安的破解之法是‘水稻+’策略,提升土地效率。”该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该县高尚镇粮食播种面积超过8万亩,其中3万亩推广“水稻+秋马铃薯”“水稻+再生稻”“水稻+蔬菜”“水稻+鲜食玉米”等多种高效模式,农业产值轻松突破亿元。“该模式具有水旱轮作、轻简化绿色栽培、种田养地兼顾、钱粮双增可持续特点,可实现亩产‘千斤粮万元钱’。”

据悉,该县在生产一季水稻的基础上,再发展一季秋甜玉米,冬春种植白菜花,通过种田养地相结合,水稻、鲜食玉米、白菜搭配生产,实现了水旱轮作。此种植方式,在全县年推广面积达6万亩以上。

今年,该县结合实施《玉米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在全县10个乡镇7万多亩稻田应用“稻米菜花肥”种植模式,并探索推广“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进一步提升效益。甜玉米不仅为该县日盛、黄冠等龙头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也带动了饲料加工业的发展。目前仅高尚镇就有秸秆加工厂9家,年加工量4.2万吨,生产的青贮饲料深受养殖户欢迎,除供应本地及贺州、柳州的养殖场外,还远销湖南、福建等地。

兴安县长韦远明表示,兴安县一直将粮食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做强特色农业,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5万亩,完成粮食播种47.83万亩、水果种植34.1万亩、蔬菜种植29.78万亩。(记者 李家健 通讯员 刘健 肖帆)

(责任编辑:曹洋)
文化旅游 Cultural Tourism
文旅东盟 Guangxi & AS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