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更大进展

时间:2023-05-26来源 : 广西日报作者 : 韦夏妮 林学瑞 韦善康 蓝皓璟

原标题:广西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更大进展

壮美广西 美美与共

广西的山,连绵、清秀,岩溶峰丛、喀斯特地貌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广西的水碧绿、温柔,“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广西水质清秀的生态美;广西的海,有着延绵1628公里的海岸线,这片洁净的蓝色海域是“海中精灵”中华白海豚和世界自然濒危物种布氏鲸的“梦想天堂”……

万物共生,美美与共,“生物多样性”这一概念具象为草木茂盛、鸟兽蕃息的生动场景,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之一。广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保护好八桂大地山山水水的历史责任,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西篇章。

稳中有升 珍稀动植物物种不断上新

广西地处喜马拉雅以东地区,自北向南跨越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北热带3个气候带,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是中国野生动植物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种类数量达18000多种,居全国第三位。广西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物种繁多、遗传资源丰富、传统知识特色鲜明。

近年来发表的植物新种50余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新增136种,标志着广西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系统性得到了显著加强。这些让人欣喜的消息,折射出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扎实成效。

持续开展濒危物种迁地保护,在全国首次实现膝柄木野外回归种植,首次攻克穿山甲子三代(第四代)人工繁育难题;发现了桂北琴蛙、才劳桂墨头鱼、琼楠等多个新物种和新纪录。2023年3月中旬,在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72.4米的望天树,更是迄今中国岩溶地区发现的最高树。

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为了让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更具系统性、专业性,广西坚持保护优先、规划先行。近年来,广西出台50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地方性法规和管理办法,率先出台全国首部灵长类栖息地保护条例和遗传资源地方性法规,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法规与制度体系。更新《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积极推进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完成2015—2020年广西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工作,八桂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秀甲天下”的颜值更高。

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获国际赞誉。广西白头叶猴保护案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2022年12月18日,作为COP15第二阶段会议系列活动之一,以“绿水青山碧海筑就广西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中国角广西主题日活动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陈亮在中国角广西边会发表主题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新家园》的视频致辞,向世界展示了广西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万物共生 遇见生物多样性之美

绿水青山踏歌来,万物共生美家园:桂林漓江碧水萦回,南宁邕江如百里画卷;钦州三娘湾畔,中华白海豚追逐畅游;北海市红树林郁郁葱葱,白鹭翩翩起舞;崇左森林连绵,白头叶猴嬉戏玩闹……

在广西2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知高等植物9494种,野生脊椎动物1906种,红树林面积从2012年的8780公顷增加到9412公顷,位居全国第2位。同时,是白头叶猴、猫儿山小鲵等18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的全球仅有分布地,也是中国候鸟向澳大利亚、日本迁飞的重要通道,肩负履行《国际湿地公约》以及国际候鸟保护协定的重要职责。目前全区已建成自然保护区78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区23个,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2006年,在广西邦亮林区重新发现了东黑冠长臂猿,让这一度被认为消失的物种重新回到公众视野。通过与越南建立中越跨境保护机制,东黑冠长臂猿已由发现之初的3群19只增长至目前的5群35只。2020年7月,全国首个灵长类动物生态廊道在崇左白头叶猴保护区板利片区正式联通,打造了白头叶猴专属的生态廊道,改善了白头叶猴生存环境。全球仅分布于广西的白头叶猴,种群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300多只增加到现在的1400多只。

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唯一以兰科植物命名并以其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目前已知有兰科植物64属172种,其中带叶兜兰、莎叶兰和台湾香荚兰野生居群数量之大、密度之高,在全世界均极其罕见。广西海洋生态系统独特、美丽而脆弱。涠洲岛附近监测到布氏鲸两个批次52头次,北部湾的中华白海豚超过300多头。此外,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还拥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鲎、江豚和文昌鱼等多种珍稀海洋生物,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海区之一。

行稳致远 用心呵护自然保护地

自然保护地作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重要形式,是野生动植物物种的最佳庇护所和复壮的繁衍地。

从1961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花坪自然保护区至今,广西共建立自然保护地223处,总面积225.36万公顷,有效保护了广西90%以上陆地生态系统类型、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82%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44%的红树林湿地。白头叶猴、东黑冠长臂猿、冠斑犀鸟等种群和数量不断增加,带叶兜兰、广西火桐、资源冷杉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拯救保护成效显著。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已纳入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加快推进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各项工作。通过建立动植物园、物种种质基因库(圃)、禽畜保种场、保存库等多种形式,保存了6万余份作物遗传资源。

积极开展濒危植物迁地保护,通过迁地保护,广西青梅、膝柄木等极小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成功开展资源冷杉、元宝山冷杉、蒜头果、德保苏铁等珍稀濒危植物的回归,及中华穿山甲、冠斑犀鸟、鳄蜥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野外放归工作,为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与种群恢复积累了宝贵经验。

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强化司法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常态化开展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建立了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工作机制,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严厉打击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积极落实《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依法严打危害生物多样性违法犯罪,开展“清风”“亮剑”“国门利剑”和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2022年5月16日以来,全区共破获破坏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刑事案件135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523名;收缴野生动物近46237只,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16881件,野生植物380285株,珍稀植物制品994.10吨。完善专门审判体系,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能力水平。开展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破坏古树名木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形成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违法犯罪高压态势。采取依法判处实刑、慎用缓刑、强化罚金刑等手段,精准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违法犯罪。

共同呵护 不断扩大“朋友圈”

共护广西山山水水,同享万物和谐家园。从协议到协力,在广西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已形成全民支持、全民参与、全民监督、全民共享的浓厚氛围。广西各级各部门持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专题宣传科普活动,积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新局面。

5月22日,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广西主场活动在南宁市园博园举办。活动围绕“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主题,启动了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广西主场活动开幕式、开展了“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论坛和公众宣传活动。公众宣传活动现场气氛浓烈。在“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奖互动”环节,有奖问答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小朋友,大家通过回答问题,增长了环境保护知识;在“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课堂”上,科研院所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志愿者为大家现场授课,吸引公众了解和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摄影成果展”以展板形式,重点展示了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日主题科普、生物多样性优秀摄影作品等内容,图文并茂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园博园景区将废弃的矿坑通过生态修复打造为罗汉松园,本次活动结合园博园罗汉松园景点,打造了一条“生物多样性园博园体验游路线”。大家通过沉浸式感受园博园之美,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从我做起的意识。

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自然资源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和与周边省市县的跨域协作,增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合力。百色市中级人民法院与贵州黔西南州、云南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南盘江流域环境资源保护常态化司法协作机制;贺州市八步区人民法院、梧州市苍梧县人民法院与广东省封开县法院联合设立“省际联络站”,协同保护贺江流域生态环境。践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努力构建共同维护生物多样性社会大格局。全面推行“河(湖、林、田)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委员会等单位出台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实施细则,与国家林草局广州专员办、自治区林业局建立林业保护协作配合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协作配合。

进一步发挥“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切实履行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湿地公约》等国际公约。加强与东盟国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凭借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优势,广西致力于加强与越南等邻国以及有关国际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成功实施多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项目。包括与越南高平省签署《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谅解备忘录》;山口和猫儿山两处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山口和北仑河口两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建立和实施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家框架项目”的中国三个试点示范省(区)之一,推动全国首个省级生物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管理办法颁布实施,项目通过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组织的国内外独立专家的终期评估,获得了“高度满意”的评价。(韦夏妮 林学瑞 韦善康 蓝皓璟)

(责任编辑:曹洋)
文化旅游 Cultural Tourism
文旅东盟 Guangxi & AS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