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西全力锻造生态循环农业新机制
“数字供销”助千亿元糖产业强势崛起
广西是全国蔗糖生产第一大省区,广西糖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打造千亿元糖业产业。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广西供销社以“数字供销”建设为引擎,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工业化、金融化、数字化转型,助千亿元糖业产业强势崛起。
科技赋能 资源转化创造新价值
“我们通过引入‘政府+企业+农户’的种养结合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每年可消化处理周边粪污及有机废弃物约4万吨,经资源化利用转化为约4万吨符合国家标准的有机水溶液体肥,相当于约4000吨15—15—15平衡复合肥投入量。”南宁市武鸣小甘糖料蔗有机水肥宜机示范基地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该基地由供销企业投资建设水肥一体化泵房、一期覆盖8万亩的生物发酵系统、60万吨调运量的北斗定位负压吸污车队、158台喷灌施肥平台等软硬设施,结合县域级农业天网台账系统,便可将武鸣区全辖及周边60万头生猪养殖场所产生的粪污及有机废弃物量化回收,制成有利于甘蔗生长的有机水溶菌肥,并按就近原则科学还田于糖料蔗有机水肥宜机示范基地,为促进糖料蔗的产量、质量、以及土地地力提升提供切实保障。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广西供销社以禽粪污资源化回收利用项目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甘蔗主产区武鸣区,将211家猪场175万头生猪畜禽粪污循环利用项目与20万亩蔗区改造项目有机融合,构建起农业废弃物处置全程数字化溯源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与之带来的粪污堆积、环境污染难题,有效实现粪污处置全量化、资源化、快速化、高值化、无害化、产业化、数治化、零排放“七化一零”生态绿色标准。
“采用供销社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后,实施宜机水肥化工程实现化肥替代率80%,耕地肥力也提高了1个等级,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每亩甘蔗可增收500元以上。”基地糖料蔗种植大户黎鸿说。
据悉,目前武鸣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已达88%以上,项目一期可覆盖面积12万亩,全面建成后总产值将超亿元。
技术融合 凝聚“亩吨糖”新动能
正值春耕时节,记者在武鸣区甘圩镇看到,三台260马力重型拖拉机带动粉沟机正穿梭在田间地头,整齐有序地为甘蔗种植进行开垄粉沟等联合机械化种植工作,传统耕作所需的犁、耙、打等程序现场一气呵成,高效快捷。
据介绍,该技术是广西供销社主导研发的一项超深活土、改变物理性能的农业原创性专利技术。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生产的有机水肥还田技术的辅助下,通过国家重要农业资源台账系统,发挥“数字供销”的优势,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可溯源的农业农村数据体系,统筹“耕、种、管、收、储、销、服”全流程,实现集约化种植管理。
“我们加大天、地、空数字化技术装备的投入,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实现管理精细化、作业智能化和产出高效化。”广西供销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有限公司特聘专家介绍。
据了解,该基地技术团队针对广西的地形地貌禀赋实际,联合农机企业开发适应糖料蔗种植场景的智慧化农机,降低种植作业成本200元/亩,降低农机成本20%,并加大智能液压翻转双向犁、智慧收获机等新型技术装备在生产中的应用,助力达成国家发改委和农业农村部提出的“亩产超6吨、蔗糖分超14%”的糖料蔗核心基地建设目标。
专家经过实践发现,该基地比对照区亩产量可实现增产15%以上,平均亩产量将达6.5吨;蔗糖分将提升1%以上,达15%;地力增肥后仍有上升空间。预计在3年内可完成大规模平均亩产超1吨糖的建设目标。
数治供销 构造生态循环农业新格局
循环经济产业是广西供销社实施的“十个百亿元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供销循环经济产业集团在推进大宗糖、粮、油农作物向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中,多措并举打造了“四位一体”“数治”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该模式用于发展糖产业效果尤为明显。
广西甘蔗生产得天独厚,食糖产量连续多年领跑全国。“十四五”期间,广西将力争实现全区建成1150万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糖料蔗生产能力6000万吨左右,糖料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100万亩左右,糖料蔗生产综合机械化率在72%以上,三产融合年均营业收入1000亿元以上。
“长期以来,广西糖料蔗生产面临种植成本高、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我们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数据要素与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通过科技手段收集、录入、分析、处理农业数据,依托国家重要农业信息台账糸统,在覆盖区域迅速对应治理农业生产活动,完善产业数字化综合治理,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依数而治、循数而治。”广西供销循环经济产业集团董事长邓逢明介绍。
该模式属于在当前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和新技术新要素不断迭代的背景下,将“数治”理念贯穿于生态化养殖、资源化利用、集约化种植、产业化融合等“四位一体”的各个环节中,使产业生产各流程监管有依据、可溯源。
邓逢明表示,从“数字供销”到“数治甘蔗”的实践,不仅重构了新型种养关系,开启“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传统农业深化改革,实现糖料蔗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还有效为蔗农增收提供了多重保障,助力建设国家生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糖业数字经济先行区,为国家糖业安全提供坚强支撑。(记者 王艳群)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