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秀区刘圩镇谭村全员齐上阵 欢迎千名“贵客”到山村

时间:2023-03-10来源 : 广西日报作者 : 孟振兴 蔡莎

3月6日早上,南宁市青秀区刘圩镇谭村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迎来了今年第一拨“贵客”——来自南宁市区一所学校的近千名师生。不同年级的孩子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有的学习插秧盖膜、搭架种瓜、田间除草,有的参与挑冬瓜、抱南瓜接力赛,有的围观“花婆送福”、壮族八音、舞春牛等非遗表演,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曾在刘圩镇街上开榨粉店、见过不少“大场面”的村民玉翠莲连连感叹“比过年还热闹”。

村民给孩子们上菜。本报记者 孟振兴  摄

自获评自治区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来,谭村还是第一次迎来近千人的“旅游团”。为了服务好首批客人、打响基地的品牌,当天的谭村可谓全村总动员,大多数在家的村民都参与了接待工作:篮球场和戏台变成了临时餐厅,数十张桌子摆放整齐,桌布、餐具已经提前“就位”;以往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才会被“请”出来的移动式灶台上,几口大锅里煮着香气四溢的银耳莲子汤。“大厨”谭信勇掌勺的十几公斤碎肉玉米即将出锅;“文艺队员”们换上了演出服,赶在上场之前抓紧时间再排练一次。连回家带孙子的玉翠莲也被“退休返聘”,她当天的任务是带着几个助手现场制作150公斤生榨米粉,“我今天3时多就起来备料,这榨粉要是不地道,你找我!”玉翠莲信心十足。

“我们提前做好了预案,村两委统一调配人力物力,现在看来还比较顺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谭建都告诉记者,村两委多次与合作企业磋商,最终决定把实践基地划分为数个场地,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内容各异的实践课程,包括丰收运动会、非遗展演等等,在确保安全的同时让孩子们更好地贴近大自然,体验有质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虽然准备很充分,但首次接待如此多的客人,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午餐时段,“嗷嗷待哺”的孩子们已经坐好,上菜的工作人员却“姗姗来迟”。见状,谭建都立刻亲自上阵,与前来指导工作的刘圩镇副镇长黄琛一起推动餐车,把准备好的“簸箕宴”端上餐桌。孩子们一边用餐、一边交流当天的学习心得,“大家不要浪费,干农活真的很辛苦啊!”刚刚学习了插秧的农基旺同学招呼小伙伴们用餐。

“这些土鸡土鸭、玉米、莲子等等都是本地产,每一个参与服务的村民都能直接获得报酬,这与以往的乡村旅游模式完全不同。”黄琛指着“簸箕宴”里的菜品向记者介绍,“全村总动员”提高了村民的参与度和实际收益,扭转了“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农户参与越来越少”的被动局面,是贯彻落实“发展乡村产业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的有益探索,“我们会继续支持谭村的探索,共同把劳动实践基地的品牌做大做强。”

下午4时许,师生们乘坐的大巴车陆续驶离,谭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谭建都带领村干部收拾场地,一起总结本次接待的经验教训。“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其中明确提到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等生活服务,这说明我们和党中央想到了一起。”谭建都说,谭村离南宁市区不到1小时车程,一年四季都能提供种收农作物课程,再加上本地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发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可谓得天独厚,“后山的百亩荷塘长势很好,今夏荷花必定盛开,我们期待更多的游客到来。”(记者 孟振兴 通讯员 蔡莎)

(责任编辑:曹洋)
文化旅游 Cultural Tourism
文旅东盟 Guangxi & ASEAN
文旅康养 Tourism & We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