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区积极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
强化弱有所扶 兜住民生幸福
“我们的户籍在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没想到能在南宁顺利办成低保。”梁女士告诉记者。她一家4口住在南宁市青秀区某小区,前几年丈夫患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和中风后遗症,加上两个孩子读书,导致家庭困难。“从2019年4月起,我们一家被纳入城市低保,每月低保金2000元,缓解了生活困难。”
异地户口也能享受低保待遇,这得益于南宁市探索实施的“居住地申办低保等社会救助”改革。该市通过在居住地实现低保等社会救助的“审管统一”,解决了长期以来基层民政部门对“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进行核查和动态管理难题,进一步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和“减压阀”作用。
今年2月,民政部通报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和2022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活动有关情况,广西南宁、钦州两地社会救助经验做法获通报肯定。
近年来,我区各地扎实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和创新实践活动,取得积极成效,民生兜底保障网织密扎牢,救助质量持续提升,不断擦亮社会救助的民生底色。
制度创新
让社会救助“救得了”“救得好”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关系民生、连着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兜住民生底线。”
2020年10月,南宁市被民政部确定为“居住地申办低保等社会救助试点”地区之一。
居住地申办低保等社会救助试点工作的开展,让长期在邕务工、就医、投靠亲人的困难群众可以就近提交救助申请,免除在居住地与户籍地之间往返奔波的麻烦,实现了低保等社会救助申请“最多跑一次”的改革目标,彻底打破申办社会救助的地区“隔阂”和户籍“壁垒”。
“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申请救助。”南宁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
据统计,2019—2022年,南宁市累计保障居住地申办低保对象49.39万人次,其中跨市13.55万人次,跨省1.46万人次,累计为居住地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91亿元。
为进一步方便群众申办各项社会救助,南宁市推出社会救助自助申请平台,群众通过关注“广西社会救助求助”微信公众号、“南宁民政”微信公众号或登录“爱南宁”APP,即可自助提交救助申请,随时查询办理进度,实现救助申请“足不出户”“24小时不打烊”。2022年,该市通过线上渠道自主提交救助申请829户1899人,审批发放585户1337人,累计发放救助金55.05万元。
社会救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但需要解决“救得了”的问题,还需要“救得准”“救得快”“救得好”。
2022年以来,钦州市以“党建+社会救助”和救助对象数字化动态管理等社会救助试点工作为突破口,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做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实现精准救助;做到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全覆盖,解决基层民政工作人少事多的难题。
去年10月,钦州市钦南区沙埠镇居民梁少华(化名)的大女儿确诊白血病,治疗费用非常大。梁少华因要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工作,家庭生活困难。网格长和网格员在日常走访中发现梁少华家庭突发困难情况,马上协助其办理农村低保,同年11月将其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及时主动缓解了梁少华家的难题。
“将社会救助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做到网中有格,管理无盲区。”钦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该市实行“书记抓、抓书记”机制,镇(街道)党委书记担任包镇(街道)网格长负总责,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包村(社区)网格长。镇、村(社区)书记带头抓实抓细社会救助,引领党员全身心投入到社会救助工作中。
目前,钦州市以村(居)民小组为单元划分社会救助管理网格约8300个,对网格内困难群众形成主动发现和主动救助机制。2022年,全市开展“党员大走访”8.53万人次,收集、梳理形成“事实问题”6200个,基本实现在网格内予以解决。
多元救助
提升社会救助综合服务效能
我区各级民政部门,着力提升社会救助综合服务能力,破解救助难题,织密社会救助“兜底网”。
“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你们的帮助!”近日,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斗江镇居民邓小秦(化名)激动地说。2022年1月,40岁的邓小秦确诊乳腺癌,需支出大笔治疗费,加上赡养老人和孩子上学,生活陷入困境。在邓小秦一筹莫展之际,镇里通过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排查发现,邓小秦家有大额医疗刚性支出信息,并迅速入户核实后动员其申请纳入低保对象。
近年来,柳州市民政局依托广西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强化部门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以农村低收入人口为重点,通过大数据赋能,与乡村振兴、卫健、应急、教育等部门开展数据比对,筛选因病、因学、因残、因灾等低收入人口监测对象。采取先比对、后推送、再入户的方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从而实现“政策找人”。2022年,柳州通过数据比对排查,主动发现符合条件的突发困难群众并实施低保、特困救助6121人次,确保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
“对特困人员实行‘物质救助+关爱服务’的模式,打通服务特困人员的‘最后一米’。”2022年以来,玉林容县民政局出台特困人员“物质救助+关爱服务”工作方案,推动分散供养特困对象照护由资金兜底救助模式向综合、专业、规范的“物质+服务”叠加救助模式转变。采取流动挂牌的方式,对照料护理人每半年进行一次星级评定,并制定奖惩措施,有效扭转照料护理人对特困人员“只管钱财不管人、只要好处不服务”的问题。
此外,桂林市从2019年开始,在城区推行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改革,至2022年底,5个城区的城乡低保、特困实现救助标准统一。崇左市持续开展社会救助领域专项整治工作,重点解决办理低保和特困供养过程中容易存在的“漏保”“错保”“关系保”“人情保”等问题。
全力兜底
守住不发生大规模返贫底线
近年来,我区深入推进社会救助领域专项治理,加快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
严格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四不摘”要求,继续聚焦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精准发力,规范落实“整户保”与“单人保”相结合救助模式、扣减务工收入、低保渐退期等政策,切实把基本生活困难的脱贫人口兜住、兜准、兜好。目前,全区634万脱贫人口中有143.5万人纳入低保,有6.4万人纳入特困供养,有31.7万人次享受过临时救助,守住了不发生大规模返贫的底线。
持续提升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水平——
2022年全区共安排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18亿元,其中下达中央困难群众救助资金85.6亿元,下达自治区困难群众救助资金32.4亿元,惠及302.7万人。临时救助困难群众55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7亿元。
强化社会救助管理服务能力——
加快社会救助数字化进程,进一步提高救助工作精准度。有序推进部省、跨省核对,加大对长期在外务工的社会救助申请人家庭财产状况的跨省查询,有效提高社会救助对象认定的针对性、精准性。全面推广应用社会救助移动管理平台,推动社会救助经办更便捷、监管更智能。推动建立部门协同办理机制,全面建立我区困难职工“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困难职工通过民政部门申请获得救助。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组织26个市、县(市、区)开展为期一年半的创新试点工作,激发各地以创新态势高质量推进工作。(记者 何明华 通讯员 安忠芳 实习生 何雨欣)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