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明朝诗人孔镛的《象鼻山》,对象鼻山作了生动的描绘。广西桂林市象山区正是因山得名。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象山公园考察时指出,桂林是一座山水甲天下的旅游名城。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呵护好。
地处漓江黄金岸线上、握着“桂林城徽”象鼻山这张王牌,象山区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为保护好令全世界心驰神往的桂林山水,象山区委、区政府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
同时,象山区设计旅游发展蓝图,深度挖掘象山历史文化、山水旅游、人文环境和区位交通等方面的优势,编制《象山区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专项实施规划》《象山区文化和旅游产品开发专项实施规划》等相关规划,明确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思路,坚持“城区、景区、园区”一体建设,构建发展大格局。
“象山不断探索山水生态保护和文旅有机融合发展新路径,打造了‘梦幻漓江水月象山’金字招牌,推动文旅复苏和经济社会发展。”桂林市象山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贡乐伦表示,2022年象山区年接待游客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近100亿元。
今年春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会聚到桂林,他们或漫步漓江边欣赏象鼻山风光,或坐着竹筏在蒙蒙细雨中近距离感受桂林山水。象鼻山是桂林的城徽山,是桂林旅游的标志山。据了解,从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一,桂林市象山景区游客接待量较去年同期增幅达300%。
象鼻山坐落在桂林市中心的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形似一头巨象,象鼻和象腿之间是面积约150平方米的圆洞,江水穿洞而过,如明月浮水。坐落西岸的象山水月与漓江东岸的穿月岩相对,一挂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2017年,象山景区与“两江四湖”其他景区一起,共同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22年1月,象山景区正式免费开放,吸引了更多人流,对景区周边的餐饮住宿等产业起到了明显带动作用。以此为契机,象山区加快推动景区免费开放工作,目前,象山区内85%以上的景点免门票进入。“景区免费开放,能有效促使各景点加快核心竞争力培育,重塑旅游市场格局。”贡乐伦表示,从全市的布局而言,下一步将发展大公园、大景区,优化城旅一体的景观体系。
与此同时,象山区畅通文化消费供给的途径和渠道,广泛开展旅游文化活动。“喜迎新春,文化走亲”、“我们的中国梦”春节文艺汇演、“象山风情三月三”民族体育及文艺演出等文旅活动的举办,便利的平台、创新的模式、畅通的网络,为市民感知艺术、享受文化、体验消费提供了快速有效的供给渠道。
“白天的‘两江四湖’有种小家碧玉的妩媚,而夜幕中的‘两江四湖’,霓虹闪烁,火树银花,更显妖娆之态。”来自湖北武汉的游客黄丹丹说,很多城市都有湖,“两江四湖”就是不一样。
近年来,象山区深入挖掘夜间旅游消费潜力,加快升级多点、多面、多元“夜”态和夜游亮化工程,通过完善以“两江四湖·象山景区”夜游、“象山水月”群文表演、全景桂林风情歌舞秀《山水间》、侗情水庄长桌宴、万福广场“W音乐节”等独具特色的夜间经济文化品牌,将山水、民俗文化通过夜游、夜宴、夜闲、夜演、夜宿等形式传承发展,构建象山夜间文旅IP,有效推动象山区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象山区积极融入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大局,按照“文旅+”模式,加快文化旅游与生态农业、体育康养、新型工业等融合发展步伐,推动旅游发展向“文旅+”转型。
在“旅游+文化”方面,象山区打造了历经34年不衰的“象山水月”群众文化精品活动;提档升级了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百年老字号广西非遗黄昌典毛笔、观志窑仿烧宋代陶瓷等一批非遗、文创精品亮相。在“旅游+工业”方面,建成了以服装设计、纺织工艺展示为特色的溢达(十如)工旅时尚园;以啤酒历史文化、生产工艺展示为特色的旅游工业观光园——“漓泉”啤酒产业园。在“旅游+农业”方面,象山区结合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将户外运动与观光旅游结合,创造“人在画中游,策马漓江山水间”的高端定制体验旅游新模式。在“旅游+地学”方面,将地学知识与研学实践有机结合的天目地学博物空间,通过开展地学旅游主题活动,实现“学”“玩”“研”“游”有效结合。在“旅游+康养”方面,夕阳红养老服务中心、桂林康养中心等一批集养生养老、医疗护理、健康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医养游结合”大型康养机构,助力象山成为康养旅游首选地。
2022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布授予桂林市象山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象山区将坚持‘景城一体化、全域共建共享’理念,打造精品,推动旅游与商贸、文化、工业、农业、地学等深度融合发展。”贡乐伦说。(记者 宾阳 通讯员 莫曲)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