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陆栖野生脊椎动物本底调查数据显示,广西已知野生脊椎动物1906种,居全国第二位;其中陆栖野生脊椎动物1151种,也居全国第二位,是灵长类动物分布最为集中的省区之一。
脊椎动物指有脊椎骨的动物,由低等的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进化地位最高,结构最复杂,种数也最多,包括鸟类、鱼类、圆口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六大类。脊椎动物全身分为头、躯干、尾三个部分,体形一般左右对称,有比较完善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高度进化的神经系统。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广西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63种,占全国27%;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54种,占全国23%;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9种,占全国28%。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北回归线横贯中部,自南而北依次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三个生物气候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环境,造就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形成森林、灌丛、湿地、农田等多种类型,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第三,属于国际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桂西南石灰岩地区、南岭山地、沿海等地区被列入我国35个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之中。
广西森林面积2.23亿亩,森林覆盖率62.5%,位居全国第三。伴随着森林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陆栖野生动物种群迅速发展壮大。广西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223处,空间面积占全区陆域面积9.48%,有效保护着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白头叶猴、东黑冠长臂猿、瑶山鳄蜥、弄岗穗鹛、金斑喙凤蝶等广西特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稳定增长。
世界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叶猴种群数量,已由2003年的598只增加到目前的1300只左右。一度认为已经灭绝、2006年在边境邦亮林区重新发现的东黑冠长臂猿,经广西与越南及时建立跨境保护机制,已由发现之初的19只增长到目前136只。瑶山鳄蜥作为动物界的“活化石”,在野外一度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大桂山保护区积极开展人工繁育,至今成功育出280条,2019年在全球首次野外放归15条。近年广西林科院开拓性进行穿山甲救护繁育攻关,救护成活率由之前6%提升到20%以上,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作为我国唯一蝶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斑喙凤蝶集中分布地的广西,在大桂山、大明山和融水、三江等地先后发现这一“国蝶”,表明其活动范围日益扩大。调查还发现,中国十大毒蛇中,广西分布有9种。
广西江河纵横湖库密布,海域广阔岛屿众多,淡水海水质量一流,已知淡水鱼类290种、海洋动物1587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中华白海豚、中华鲟、儒艮、鼋等4种。
广西以喀斯特地貌为特征,石灰岩的双层结构形成独特的地下石灰岩生态系统,孕育出十分独特的生物类型,如栖居洞穴中的蝙蝠,就有象棕果蝠、鞘尾蝠、大蹄蝠、三叶蹄蝠、须鼠耳蝠、中华鼠耳蝠、小菊头蝠等独特类型。地下水体中生存多种非常罕见的盲鱼,如凌云和乐业溶洞的鸭咀金线鲃、天峨洞穴的叉背金线鲃、乐业溶洞的白斑金线鲃、田林红星村英雄洞的田林金线鲃、武鸣起凤山太极洞的无眼平秋、都安下坳乡地下溶洞的无眼原花鳅,凌云逻楼镇沙洞的小眼金线鲃等。这些珍稀物种多为当地特有,是十分宝贵的遗传资源,具有重大科研价值和全球性意义。
按照现行体制,陆栖野生动物由林草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水栖野生动物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记者 袁琳 通讯员 韦晓)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