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万“老物件”讲述百年奋斗史
——看柳州如何盘活工业遗存打造旅游新业态
沉睡的工业遗产,正在被“唤醒”。
柳州是我国西南工业名城,拥有100多年的近代工业发展史,素有“桂中商埠”之称。
百年积淀,历久弥坚。从传统手工业到先进制造业,从人工操作到智能化生产,从一锤锤敲出来的汽车到全国五大汽车生产基地……融入血脉的工业基因,让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工业情结,也在这里孕育了璀璨的工业文明。
但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中,一些老厂房、工业区成为工业遗产。当前,柳州市拥有上万件的工业文物遗存。这些“老物件”,就像一部史书,既记录着沧桑岁月,也成为了一抹“工业乡愁”,延续着这座城市的血脉。
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持续开展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发布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促进工业遗产由“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变。今年5月,为了推动广西工业遗产的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结合广西实际,起草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向公众征求意见。
近年来,工业遗产使工业文旅项目在全国多地走红。那么,在国内工业旅游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柳州市如何根据国家、自治区的要求,充分利用这些工业遗产赓续新生命、焕发新生机、产生新价值?
游客参观柳州工业博物馆。李子军 摄
旧址造新景,唤醒沉睡百年记忆
一条时间轴,串联了两个世纪。
柳州市柳东路220号,柳州工业博物馆。一个个老物件、一幅幅老照片,于静默中向世人诉说着时代沧桑。
走进其间,如同登上一趟穿越时空隧道的列车,让人与时代重逢,与历史对话。
副馆长李子军告诉记者,这里原本是柳州市第三棉纺织厂旧址,于2012年5月改造成了广西首家工业博物馆,这也是全国首家对外开放的城市综合性工业博物馆。主展馆“柳州工业历史馆”展出了自1902年以来柳州所使用和生产的大中小型工业设备、产品等工业文物6000多件(套)。
“大到装载机、汽车、拖拉机、机床,小到搪瓷杯、闹钟、老饭票等,这些展品见证了柳州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李子军说。
追溯历史,柳州工业始于清末晚期洋务运动,民国期间桂系军阀在柳州建立一批现代军工及配套民用工业企业,从而形成了柳州工业独特的产业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在中央和自治区的扶持帮助下,以冶金、机械、化工三大工业体系为主的柳州钢铁厂、柳州热电厂、柳州联合机械厂等“工业建设十大项目”落户柳州,为柳州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的发展中,柳州渐渐成长为祖国西南的工业骄子。
当前,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全区的四分之一,拥有柳钢集团、柳工集团、上汽通用五菱等知名企业,以及两面针、金嗓子、花红药业等知名品牌,形成了以汽车、机械、钢铁为龙头,化工、建材、食品、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并存、工业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
工业的基因,让柳州迸发出灿烂的辉煌。但在时代的大浪淘沙中,也有许多工业企业或搬迁或关停,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成为了“工业遗产”。
据介绍,2006年,柳州市围绕国务院部署开展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设立了“工业遗产”普查专题,广泛搜集柳州工业发展的历史文献资料,征集工业遗产遗物,后来工业普查组对市区87家(个)工业遗产旧址及附属建筑、设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普查。对于已纳入文物、历史建筑名录的工业遗产,该市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
据初步了解,目前柳州共有工业遗产潜在资源41处,已列入历史建筑名录的工业遗产有柳州印刷厂、柳州电灯公司旧址、柳州铁桥等12处。
“这些遗址遗产,承载着厚重的工业文明和城市记忆。”李子军认为,政府部门正在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进行资源再利用,让更多的工业遗产“醒”过来、“活”过来。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完善,柳州工业博物馆已成为一个集工业历史文化、工业遗产保护、工业文化旅游、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展示于一体的特色博物馆,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开馆以来,年均接待游客逾100万人次。
柳州工业博物馆展出的民国时期柳州机械厂生产的木炭车模型。刘丽虹 摄
融入新元素,老厂区成为打卡地
“看着这座工厂回来了,还增加了这么多好玩的,我内心很欣慰。”近日,在柳州东方梦工场——柳空文化艺术创业园,柳州空气压缩机厂的退休职工韦晓明对记者说。
位于北雀路129号的柳州空气压缩机厂旧址也是退出历史舞台的工业遗产。如今,这里的老厂房迎来“新生”,变成了文化艺术创业园。
该厂是国家在“二五”计划期间给广西安排的重点建设项目,是国家定点生产大中型压缩机的主要生产厂家,它为柳州乃至广西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改制重组成立柳工(柳州)压缩机有限公司后,空压机厂迁入新厂区,占地400多亩的老厂区生产功能废弃。
2018年以来,柳州市文化旅游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对老厂区进行整体保护和再利用,推动老厂区向文创园转型升级。
几年来,柳空文创园在充分保留原有厂房结构的基础上,融入了新潮元素,积极引育工业研学、影视娱乐、剧院演艺、文创孵化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创意经济+旅游经济”跨界融合的新型文化产业平台,使原本破旧的厂区脱胎换骨、面貌一新。
穿过极具时代感和艺术气息的大门进入街区,记者看到,街区分布着不少工业机器雕塑,这些钢铁雕塑都是艺术家们使用工厂废弃的机器、钢铁零件制作而成。车间、班组园地等陈设被重现,摇身一变成了大型剧院、影视工坊、商业休闲中心、红色教育基地和工业历史展馆等。
“旧的元素组合成新的形式,让‘年代感’变身‘工业风’,让人产生另一种美感。”这里的工作人员赖婷婷告诉记者,柳空文创园建成后,迅速成为柳州又一个新的旅游打卡地。这些年,园区相继斩获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库项目等多项荣誉,成为广西工业文旅新标杆和工业文化创意新名片。
事实上,不只是柳空,越来越多“老柳州”记忆里响当当的名字正在被“唤醒”,它们被赋予新灵魂,焕发出新生机,为城市留下了“工业乡愁”。
“我们将工业遗产保护与文旅发展、红色教育、文化艺术等有机结合起来,让‘老面孔’焕发新活力,重新‘火’起来,为时代发展赋能。”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刘莉介绍,目前柳州市正在拟制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政策文件,将利用废旧厂房,赋予文旅和商业内涵与业态,以工业遗产空间的改造实现工业遗产的利用式保护。
柳州市联华印刷厂旧址是解放前中共柳州地下党组织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和秘密印刷机构。近年来,经过保护性修缮,旧址设立了《浩气长存岁月如歌——柳州市联华印刷厂旧址》陈列馆,展示联华印刷厂革命斗争史和中共柳州地下党简史,已经成为柳州市红色文化的重要宣传阵地。
柳州工业博物馆外展出的SY1504型蒸汽机车。蔡凤莲 摄
创新+创意,让工业旅游长盛不衰
工业遗产是风景,也是文化,既沧桑,也时尚。将工业旧址与现代艺术设计结合改造成文创街区、打造工业遗址公园,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
国家层面一直在积极支持工业旅游发展和工业遗产保护工作。那么,如何让工业遗产“活”起来之后,永久地“火”下去?多年研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李子军认为,必须出台具有“干货”的激励政策,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加大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力度,将其培育打造成文化展示、科普教育、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等新型工业旅游产品。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研究专员马雨墨则认为,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参观功能还是比较基础的,不仅要解决工业遗产“活”起来的问题,还要创新创意,深度融合参与性业态设计、文化创意产业植入、高科技技术利用、节事活动策划等元素,才能使工业遗产真正成为旅游热点。
就柳州而言,刘莉表示,当前柳州市文旅部门正加大对工业遗存的保护和开发规划,挖掘老企业的历史以及工业遗产旅游元素,谋划好工业旅游的整体布局,精心打造柳州工业旅游IP。
去年,柳州发布5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其中就包括工业遗址游,将柳州工业博物馆、柳空文化艺术创业园、石尚1966文化艺术园区等景点串联成线,让游客了解柳州工业文化资源、感受柳州工业文明。
“我们还将工业文化、城市发展、博物馆三种元素进行融合,探索‘工业+博物馆’‘企业+博物馆’等工业旅游新业态。”刘莉表示,柳州将结合自身特色,推出牙膏博物馆、工程机械博物馆、五菱柳机企业博物馆等柳州工业特色博物馆,让这些工业历史留存下来,并使之成为一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
此外,该市还聚焦汽车、机械、钢铁、螺蛳粉等龙头产业,以鼓励工业企业创建国家A级景区等旅游品牌为抓手,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和工业企业打造“文旅园区”“文旅工厂”,不断丰富工业旅游产品体系,推出具有柳州特色的旅游新业态。
刘莉告诉记者,目前,柳州市有工业旅游资源点共14家,包括柳钢集团、柳工集团、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等,已初步构建成涵盖工业遗产游、工业研学游、工业文博游和工业购物游、螺蛳粉文化体验游等工业旅游产品体系。(记者 张冠年)
(责任编辑: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