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特色旅游 打造研学基地

时间:2022-07-22来源 : 南宁晚报作者 : 赵敏 罗倩 蔡莎 颜侨宏 王玥

原标题:青秀区充分挖掘辖区优势资源走出乡村振兴特色路

做强特色旅游 打造研学基地

在示范村打造乡村振兴校外教育园区,利用山水优势资源打造特色旅游景区……7月21日,记者从青秀区了解到,辖区各镇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打造了研学基地、个性化旅游胜地,并以优秀文化“塑形铸魂”,逐步探索出了助推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市民游客在横龙景区漂流。景区供图

个性化旅游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犹如“仙境”一般的“卡拉奇遇”景区、打造漂流和休闲享受自然氧吧的横龙景区、能感受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气息的独岭村渌口坡……日前,记者从青秀区了解到,辖区伶俐镇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和交通便利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不断完善旅游设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气息,在青秀区伶俐镇独岭村渌口坡便能感受得到。农耕文化展示区、壮家榨油坊、壮元豆坊、酿酒作坊、民族美食坊、人工湖等10多个富有壮乡特色的景点,成了市民探索传统民族文化的新去处。连续多年举办的“丰收节——百家宴”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节,还能让游客品尝到纯正的农家特色美食。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渌口坡先后获评为“第二批自治区文明村”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旅游示范点”。

位于伶俐镇民兴路10号建工产业园的另一处景点——“卡拉奇遇”景区,则另有一番风情。正值暑假期间,不少市民带着孩子来到这里感受“梦幻童话”般的世界,体验现代科技的魅力:如梦如幻的爱丽丝梦境、英伦风情的云端车站、华丽艺术的罗曼情园、欢乐童趣的魔法王国、浪漫小资的莫奈花园,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白天园区喷洒的冷雾和星光点点的灯光,让人感觉身在“仙境”之中,如今已成为南宁的一处网红打卡地,同时也是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工业旅游服务平台。

位于青秀区伶俐镇上王村区域的横龙景区,集漂流与休闲度假于一体,该景区内的景观富有浓厚的乡村特色,有漂流江景、龙源坝、露营营地、百石桩、珠帘十梯、农耕文化博物馆等,充分利用了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

“假期带孩子去乡村走一走,不但能吸收新鲜空气,还能感受到乡村的发展变化。”游客黄女士说,平时周末她都会带孩子去周边走走,伶俐镇她去过两次了,既能学到知识也能看到乡村风景,比如品尝农家饭、入住当地特色民宿,在特色农庄里游玩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让她和孩子体验着乡村旅游的独特文化与魅力。

卡拉奇遇景区、横龙景区、渌口坡只是伶俐镇探索个性化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为避免乡村旅游的同质化,下一步,青秀区伶俐镇将结合各村实际,继续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传承和推广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本土文化资源凝聚村民“精气神”,让当地村民能在乡村旅游中挣上“旅游钱”,又反过来推动传统技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古色古香的斑峰书院。本报通讯员 李嘉玮  摄

利用资源优势打造研学基地

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施厚村时笋坡原址叫毋弟山,后起名时笋,取竹笋刚破土露出地面之意,是市级乡村振兴(生态综合)示范村,7月18日,记者从青秀区了解到,时笋坡依托特有的资源优势,将全面打造校外劳技教学基地、党建教育中心、星空艺术稻田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乡村振兴。

南阳镇施厚村时笋坡共有水田约1000亩、旱地约1200亩、林地约3200亩、园地约150亩,2020年底建成时笋坡市级乡村振兴(生态综合)示范村。为充分利用这些特有的资源优势,南阳镇多措并举打造乡村振兴校外教育园区,围绕全镇产业打造一轴(324国道)两带(国道两侧)四园(农业展示园、教育科普园、生态康养园、影视文化园)多区(各生产单元区)为契机,连片流转2000亩以上的土地,推动“小块”变“大块”式利用和开发,大力推动旱改水、高标准农田建设,将丘陵改造为梯田,引进有资质、有农村开发视野、有旅游运营经验的运营公司,打造校外劳技教学基地,建设党建教育中心、星空艺术稻田、农夫食堂、研学宿舍、稻田剧场、艺术共享空间、乡村游乐园、中国小吃街、创意民宿群、户外拓展俱乐部等内容。同时,还将充分利用部分林地、一般耕地、坑塘水面打造规模约14.83亩的农耕文化中心,实现“实景展示+研学科普+农事体验+创意住宿+娱乐游玩”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销体验中心。

今后,时笋坡研学大本营、农耕文化中心、星空艺术稻田与花雨湖、古岳坡民族文化艺术村将形成串点环线,搭建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带动农业示范区火龙果、四季蜜芒等农产品消费,激发古岳“讲古”、时笋“稻种文化”研学经济,促进农业、研学、旅游多产融合发展,构建田园综合体创新发展新标杆,力争成为南宁市及周边城市研学旅行的首选目的地。

此外,该校外教育园区也将发展高校学生创业创新基地,农民技术培训基地,退役军人培训基地,党建基地等。目前,南阳镇已经建设了两栋新的办公大楼专门用来开展时笋坡建设的相关工作,同时也正在寻找合适的公司和该镇合作开发时笋坡。

以优秀文化“塑形铸魂”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7月19日,记者从青秀区刘圩镇了解到,该镇充分利用辖区的文化资源“塑形铸魂”,让广大村民得到实惠、看到希望、增强信心,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助推乡村振兴。

青秀区刘圩镇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文化底蕴深厚。辖区的斑峰书院建于1878年,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历经百余年的书院充满了古色古香的气息,人才辈出,有“一门三进士”(钟德祥、钟德瑞、钟刚中),“一榜三举人”(钟德瑞、谭可经、梁润堂)的典故,革命先烈、共产党员、广西著名青年学生领袖何福谦曾在此就读,文化名人钟德祥也曾在此学习。斑峰书院作为刘圩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文化服务平台,曾举办过经典诵读、书画交流等多种活动,是远近闻名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场所。

近日,热心市民姚汉龙、梁美兰夫妇为斑峰书院捐赠了两组博古架、条案、一批书画作品和文化书籍。“我爸爸爱好书法,收藏了一些书画,两老希望能让它们物尽其用,帮到有需要的人。”捐赠者的女儿姚女士说,她曾经慕名来到过斑峰书院参观,对这座古朴大方的百年书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捐这些物资是希望能为乡村文化发展尽一份力。

近年来,青秀区刘圩镇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文化建设,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完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配备活动器材,以及培训文化能人、扶持壮大发展村级文艺队伍、挖掘传承民间民俗传统文化等多途径传播正能量,讲好刘圩故事。目前,该镇辖15个村(社区)已建有集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文化活动室、文艺舞台为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禄强村的八音队,那烈村的山歌对唱团、刘圩村的群兴艺术团、团黄村的文艺队、那烈村的舞龙队、那床村的舞狮队、槐里村状元鼓艺术团等35支各具特色的村级业余文艺队遍布镇辖各个自然村屯,年开展文艺演出活动150场次,观众累计7万人次,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下一步,刘圩镇将继续在传播文明理念、淳朴民风上持续发力,争取“塑形铸魂”双管齐下,用文化的滋养和文明的熏陶,促进邻里关系更和睦、乡村秩序的规范,从源头上助力乡村振兴。(记者 赵敏 通讯员 罗倩 蔡莎 颜侨宏 实习生 王玥)

(责任编辑:覃逸霏)
文旅活动 Tourism Vllage
文旅东盟 Guangxi & ASEAN
文旅康养 Tourism & We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