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里的天籁之音

时间:2022-06-23来源 : 广西日报作者 : 蒋林

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镇馆之宝”羊角钮钟。 

八桂遗珍

循着婉转悠扬的琴声,记者来到坐落于广西艺术学院南湖校区的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千年遗音巷陌回响”活动正在此举行。全区各地琴家及古琴爱好者相聚一堂,拔动琴弦,一曲曲流动的乐曲从指间流淌出来,或轻快激昂,或节奏明快,音浪叠起叠落,旋律形象而富有生机,宛如夏日里的一股清流。

广西有12个世居民族,乐器是民族音乐中不可缺少的器物,被广泛运用于生活中的节庆、仪式、娱乐等不同场合。据不完全统计,各民族传统乐器共约100件,器乐曲目700余首,形成铜鼓乐、八音乐、芦笙乐等三大特色乐种。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现为广西首家专题性音乐博物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第一家民族音乐博物馆。馆内现存藏品主要是乐器实物、传统歌本、乐谱、手稿、音乐图文、音像资料等,共1600件(套)。通过静态展呈、动态演示、多媒体影像、图文解说等形式,呈现八桂传统音乐的精彩风貌。这里经常举办各种学术讲座与教学活动,探讨其理论精髓,营造其本源神韵,弘扬和传承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优良传统,探寻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东南亚相关民族音乐文化的共源性。

馆长楚卓自2005年广西艺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便开始从事广西少数民族乐器研究。博物馆尽可能收集各个时期原生型、改良型的广西少数民族乐器。眼见记者面对满目形状各异的乐器一脸茫然,她如数家珍般道来:“现在我馆收藏广西特色乐器近100余件,口述访谈20多人。我们特别注重乐器的科技展呈与研发,组织研创了天琴、独弦琴、铜鼓等代表性特色乐器三维动态展示10余件,研发了羊角钮钟、定音铜鼓、可调弦转调竹筒琴等乐器6件(套)。”

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特别注重广西民族民间音乐第一手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针对广西艺术学院上世纪60年代采风队收集民间音乐的一批珍贵手稿资料、盒式磁带等,开展各项展呈及典藏数字化工作。

据介绍,1960年至1964年广西艺术学院和文化厅组织音乐工作者的下乡采风。那是一次突破传统束缚的尝试,也是历史上首次由政府牵头推动的对广西民间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和梳理。音乐工作者们从民间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把它们改编成各种歌曲和歌剧。

在采风过程中,音乐工作者们发现许多民族音乐正面临失传的困境。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现藏有上世纪80年代一把罕见的七弦琴,这把从当时七弦琴传承人韦联登老先生处收集而来的琴,遗憾的是“只见器而无声了”,如何弹,如何拉,今已无人知道。那些曾经活跃着的老艺人已不在,其演奏技法与古曲,无人传承下来。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支持下,我区搜集和抢救民族音乐、民间乐器的行动开展起来。啵咧、砻、芦笙、天琴……到上世纪80年代,广西艺术学院的老师们搜集了100多种民间乐器,手绘了大量的乐谱、地图、服饰和民间图案,并开展了修复老乐器的工作。

独弦琴展区。 

古器新声

上个世纪70年代,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了一组羊角钮钟。羊角钮钟,青铜制,是广西及岭南地区古代百濮和百越民族曾经使用的乐器,流行于战国至西汉时期。这种从战国时期开始就盛行于华夏南方的古老礼乐重器,既有钟的庄重,又有萌萌羊角的趣味。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上,就有两千多年前羊角钮钟和铜鼓的形象。曾几何时,这钟鼓齐鸣的盛况,展现了南方骆越民族重要祭祀礼仪中的音乐文化。

羊角钮钟曾与铜鼓并行发展,但西汉以后逐渐消失。为了使这一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能够在舞台上展现,焕发出“古器新声”的音韵,广西艺术学院陈坤鹏教授与几位老师对羊角钮钟的形制、音律等进行研究和设计,并与相关制钟科技人员合作,成功研发了一套羊角钮钟。他们选择具有广西民族音乐鲜明特色的乐音体系,并且以“牛马猪羊鸡鸭鱼”这7个和壮族农耕文化息息相关的古壮字,作为乐器音名的铭文。此套羊角钮钟共32面钟体、49音律,研发时的外形设计和音律使用遵循了羊角钮钟的民族属性和中国古代音乐律制等音乐文化。羊角钮钟击奏后余音缭绕、悠长曼妙、音色奇美。如今,这套磅礴大气的大型青铜乐器,成为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陈坤鹏教授及其团队长期致力于独弦琴、马骨胡、葫芦胡、竹筒琴、羊角钮钟等广西民间乐器的改良。改良的这些乐器,收藏在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并成为高校音乐博物馆发挥学术机构优势,展呈具有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民间音乐的实践成果。

说到广西民族乐器的现状,陈坤鹏认为是正朝着稳步向前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几种代表性少数民族乐器,得到高度重视:“比如天琴,崇左市大力开展了保护、传承以及普及方面的工作,起草了一个对天琴的立法保护,找了很多专家对天琴艺术保护条例进行论证修订。三江融水一带的芦笙,在民间有广泛的基础,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演奏人才。”

“壮族的马骨胡,其演奏弓法的运用、左手的加花装饰,以及滑音的运用方面,都特别有韵味。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广西就开始兴起马骨胡改革热潮,通过乐器制作改良,使马骨胡的工艺、造型及音质得到很大提升。现在,在百色市德保县有马骨胡传承艺术中心。”

“京族独弦琴的改良有一定影响力,为中国当代独弦琴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独弦琴的改良主要在于改变它的音响张力,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经过演奏家和学者的研究和尝试,现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琴身与电声放大输出部分一体化独弦琴,与越南独弦琴形成两种不同的类别。如今,京族独弦琴的保护传承工作也做得很好,走进了校园,在中小学生中得以传承。”楚卓介绍说。

可调弦转调竹筒琴。 

活态传承

民族音乐历史发展中,留下了“器”的发展变革轨迹,也传承了“乐”的传统音韵,如今呈现出“器”与“乐”依然生机蓬勃和逐渐趋于消逝的两种现状。指着馆藏乐器,楚卓侃侃而谈:“芦笙、铜鼓、独弦琴、骨胡、八仙乐等处于蓬勃态势,仍然活跃在广西各民族生活中;塞箫、床头琴、竹口琴、卡谁、展不莱等乐器与器乐,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其城市化的演变,逐渐趋于消亡。”

“有一些乐器,由于自身的特定原因,及它的艺术特性,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和发展的需要,逐渐消失是必然规律。”陈坤鹏表示,如果要想走向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首先要做到民族乐器的改良,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人们的审美。其次,必须要有相应的曲目,独奏、合奏、协奏等多元化演奏形式,这就要求民间艺人、学校教师及专业的创作人员及演奏者,要参与到乐器作品的创作和改编中。要传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人才,要加大对演奏人才的培养力度,好的演奏人才,可以促进整个乐器的全面同步发展。

从民间收集来,成果回到民间,用之民间。楚卓与导师杨秀昭在参加2019年天琴高端论坛中,分析了天琴上世纪80年代的8种曲调,并播放了相关曲目的原声,为当今天琴非遗传承人传承古曲提供了原始资料。楚卓说:“有意思的是,我当时在会上谈起天琴的古法制作,三截拆装式、榫卯结构,并播放了我们做的天琴分拆三维视频,推测此种榫卯结构是为了方便携带以及表达‘天、地、人’三者结合的寓意,给天琴传承人李绍伟老师很大启发。第二年,我去他家采风,他制作了此种天琴。他们现在制作的天琴琴杆都是固定式的。古人的智慧,再次闪烁。”

记者了解到,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十分注重民族音乐的研究推广,出版了《广西特色器乐》《广西八音》《京族独弦琴艺术》《骨胡艺术》,编著了《广西特色乐器图鉴》《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乐器与东南亚相关民族乐器之比较研究》《广西擦弦乐器艺术》等。去年,该馆得到广西高校人文重点基地“中国—东盟音乐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的资助,正在建设“广西少数民族特色乐器数据音像库”。(记者 蒋林)

学校师生参观博物馆感受民族音乐魅力。

(责任编辑:覃逸霏)
文旅活动 Tourism Vllage
文旅东盟 Guangxi & ASEAN
文旅康养 Tourism & We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