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绽放非遗风采

时间:2023-05-05来源 : 南宁日报作者 : 吴潇

原标题:非遗荟萃 各美其美

——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绽放非遗风采

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壮族三月三”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今年“壮族三月三”期间,广西邀请东盟多国人士沉浸式体验“壮族三月三”传统民俗,增进中国—东盟民众的交流交往和互动互信。

4月22日至28日,作为2023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系列活动之一的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在南宁举行,本届非遗周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南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共吸引了来自中国25个省(区、市)和8个东盟国家的15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500名非遗传承人及专家学者相聚绿城,各美其美,共赴一场春天里的盛会。共吸引了7万余人次参观。

泰国文化交流代表团带来了特色舞蹈。本报记者 陈麒元  摄

壮族山歌在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开幕大舞台上唱响。本报记者 陈麒元  摄

多国民族特色荟萃 多彩非遗亮相集市

在南宁民歌湖举行的中国—东盟非遗大集市是非遗周的重要板块,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传统医药、民俗等15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聚在此,以中国传统商贸大集的形式为市民游客献上一场非遗盛宴。

西藏安多服饰、新疆玛仁糖、云南银饰、四川竹编、北京景泰蓝、越南烤鸡蛋、泰国特色服饰、越南春卷……大集市各国民族美食、手工艺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极具特色的摊位吸引不少市民游客驻足。前来赶集的群众还可观看花婆送福、游彩架、踩高跷、斗竹马等各类文化娱乐表演,在赶大集中体验浓浓的“烟火气”。

中国—东盟非遗大集市创新展陈形式,遵循非遗本质,以最接地气的非遗“家”形式传递“非遗即生活”的理念,展现出非遗文化日益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传承非遗赓续血脉 展现“非遗小传人”风采

在中国—东盟非遗进校园成果展上,南宁市28所学校共700多名师生带来的器乐、合唱、舞蹈、校本操等诸多优秀节目惊艳了观众,非遗成果展中的剪纸、扎染、花灯等特色非遗成果则全方位展现了“非遗小传人”的风采。

在优秀节目汇演中,将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邕州狮舞”引进校园的南宁市北际路小学学子向观众展示了学校创编的非遗特色操《狮舞操》及舞蹈《狮舞耀邕州》。南宁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学生表演的彩调《三月三的小达尼》赢得阵阵掌声。南宁市良庆区金良路小学原创舞蹈《猴鼓声声》采用瑶族舞蹈元素,以猴棍打击设计动作,活力十足的表演获得观众一致好评。

在非遗成果展中,南宁市解放路小学的展位上挂着用剪纸裁出的“解”“放”,惟妙惟肖的剪纸画描绘出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南宁市北际路小学的展位以“邕州狮舞”为主题,摆满了团扇、摆件、挂画等众多与狮舞相关的文创物品。南宁市菠萝岭小学的展位上则展示了兔子、老虎、鲤鱼等造型的花灯,这些充满童趣的花灯都是由该校学生亲手制作的。

优秀节目汇演和非遗成果展充分展现了邕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让市民游客切身感受到南宁本土非遗文化的魅力。

中外友好大联欢 其乐融融情意浓

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大联欢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行,奏响了中国与东盟非遗共振共鸣的时代强音。

泰国舞蹈《中泰一家亲》、柬埔寨猜扬戏、越南富寿省川歌等东盟国家的节目与来自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城市的四川清音《小放风筝》、陕西眉户曲子《十二把镰刀》、西藏《那曲拉伊》、新疆《库车民歌》、贵州芦笙舞《滚山珠》等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节目同台演绎。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传统节目表演中,提线木偶戏《狮子舞》、木偶表演《春江偶韵》、芦墟山歌《花花绿绿一条塘》展现了当下人们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型实景侗族歌舞《坐夜》则表现了广西侗族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伴着充满异域风情的东盟各国民族音乐,现场观众感受到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交流互鉴带来的和谐、安宁和美好。

中国与东盟国家人民载歌载舞,同欢同乐。丰富多彩的节目、团结深厚的友谊、其乐融融的氛围,让大联欢成为一场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交流的盛宴。

此外,大联欢活动在展示我国各民族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融合,营造出我国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氛围。

为表达尊重非遗传承人的传承主体地位之意,大联欢为每一位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活动的非遗传承人颁发了证书。

推进区域合作交流 共促协调发展新格局

为搭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城市之间区域合作桥梁,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的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邀请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的13个省(区、市)参加系列专题活动。

西藏那曲拉伊、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陕西眉户曲子、甘肃花儿、宁夏花儿、青海玉树民歌、云南彝族民歌、云南纳西族民歌、贵州土家族民歌、四川苗族民歌,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各族人民世代社会实践所创造的原生态民歌都在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上同台展演、共话交流。

此外,各省(区、市)还参加了传统医药产业与推广、“香飘益远”——丝绸之路经济带茶文化的现状与未来等主题座谈交流会,签署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交流机制《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持续推进区域合作交流,共促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加快构建。

聚焦非遗传承发展 探索保护新路径

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期间还举办了中国—东盟非遗交流座谈会系列主题活动,包括传统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座谈会、民族戏剧院团长论坛、稻作文化圈米粉制作技艺的推广与鉴赏座谈会等。活动邀请中国—东盟非遗保护机构、中国—东盟专家学者、中国—东盟非遗传承人共同探讨和交流,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验,凝聚共识、建言献策,共同探索非遗保护新举措、新路径,促进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为非遗国际合作搭建理论平台,促进中国—东盟非遗理论与实践研究走向深入。

在传统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座谈会上,厦门非遗保护机构代表就中国、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成功案例进行了重点推介。与会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了中国与东盟传统表演艺术在历史上相互影响、共同推进的融合发展脉络,呼吁全社会保护传统艺术,认识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倡导中国—东盟艺术界加强合作,共同服务好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民族戏剧院团长论坛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学者、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民族戏剧院团长相聚座谈,就民族戏剧回归本体、创新题材、编导技法、人才培养等话题深入交换意见。

在“香飘益远”——丝绸之路经济带茶文化的现状与未来座谈会上,横州茉莉花茶、泉州铁观音、宁夏南路边茶、新疆和田药茶、宁夏八宝茶、广西六堡茶等茶艺大师各自展现绝技。专家学者探讨茶叶在丝绸之路上的发展历史,并就当下中国茶文化发展展开了热烈交流。

在传统医药产业与推广座谈会上,开展了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马明仁膏药制作技艺、维吾尔医药(和田药茶制作技艺)、传统阿胶制作技艺等一系列推广体验活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壮医传承人、广西部分医药企业代表等共同探讨传统医药产业的开发和推广,并对传统医药在推动大健康、旅游康养事业上的效果给予肯定。

在稻作文化圈米粉制作技艺的推广与鉴赏座谈会上,广西米粉专业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作了《小米粉大产业》的经验推广,并邀请专家现场品鉴南宁米粉。与会专家对稻作文化相关民俗、美食、手工技艺等进行交流探讨,并就如何推动稻作产品市场产业做大做强纷纷建言献策。(记者 吴潇)

(责任编辑:曹洋)
文化旅游 Cultural Tourism
文旅东盟 Guangxi & AS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