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打,咚打,咚打打打……”日前,在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怀里屯国家级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非遗传承人黎芳才家里,黎芳才手舞两根打鼓棍,围着一张桌子,在记者面前跳起了“勤泽格拉”。只见他时而猫伏,时而腾跃,时而转身,活像一只猴子在打鼓。“像猴子就对了,我们这种舞蹈也叫猴鼓舞。”黎芳才说。
非遗传承人黎芳才(中)教当地群众跳猴鼓舞及引申出来的猴棍舞。
“砍牛祭祀古遗风,鸟铳青衣白裤雄。铜鼓陀螺传世宝,丹泉猴舞宇寰崇。”游客龙之潭曾作诗一首,概括自己对河池南丹非遗文化的印象。猴舞指的就是南丹“勤泽格拉”,是当地白裤瑶语的译音,意为“打老猴”,因以铜鼓伴奏又通称“铜鼓舞”,所表现的内容和舞蹈特征多模仿老猴子觅食、腾跃,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观赏性极强。2014年,南丹“勤泽格拉”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丹里湖瑶族乡王尚小学的学生们在操场练习“勤泽格拉”。
历史悠久的“勤泽格拉”过去多是白裤瑶在办丧事时所跳的祭祀性舞蹈,如今,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勤泽格拉”已经从祭祀功能拓展开来,成为当地吸引游客的民俗表演节目。
今年2月6日,南丹县举行白裤瑶年街活动。当天参加活动的人数超5万人,迎宾活动及开幕式的重头戏就是“勤泽格拉”。随着浑厚的铜鼓声响起,上百人参与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铜鼓舞“勤泽格拉”成了众多摄影师镜头焦点。
“勤泽格拉”过去多在祭祀活动中出现。
“最多的时候,一年要表演400多场,还有很多大学的舞蹈系学生来拜师学习。”黎芳才说。他8岁跟父亲学打鼓、跳“勤泽格拉”,后来跟老师黎纪年深造,逐渐成为当地跳“勤泽格拉”的名人。近年来,他应邀到国内外表演数十场,把从祭祀走来的南丹“勤泽格拉”带上国际舞台。
“勤泽格拉”及各种非遗民俗表演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当前,我们正全力发展全域旅游,通过旅游景区与非遗文化的融合,带动旅游繁荣,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南丹县非遗传承中心工作人员韦浩介绍。近年来,南丹县重点依托非遗项目、传承人及保护平台,凸显旅游开发的文化气息与本土特色,通过与旅游融合发展,开展活态保护,形成了民间自发组织、政府企业大力支持的新型模式,重新焕发非遗文化的活力生机,有力促进乡村振兴。
今年,依托独特非遗文化以及与贵州荔波等地的旅游合作,南丹当地政府提出了力争2023年游客人数超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60亿元的目标。(记者 卿要林 通讯员 莫梦姜)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