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工坊开出幸福花

时间:2023-02-16来源 : 广西日报作者 : 林雪娜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组织开展的2022年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公布,我区3个非遗工坊入选,分别为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非遗工坊、柳州彩云苗艺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非遗工坊、三江侗族自治县清花锦绣文化传承有限公司非遗工坊。这些非遗工坊,努力探寻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将民族文化织入美好生活,为乡村振兴“锦上添花”……

白裤瑶绣娘绣布忙。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非遗工坊供图

瑶族蓝染 添亮白裤瑶风采

在南丹县的白裤瑶聚居地,至今仍保留着较完整的民俗文化,其独特的白裤瑶服饰流传至今。作为瑶族的一个支系,白裤瑶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非遗工坊负责人黎凤珍是土生土长的白裤瑶人,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瑶族服饰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她自幼跟随外婆和母亲学习白裤瑶服饰制作技艺,熟练掌握纺纱、浸染等全套36道制作工序。

为了更好地传承白裤瑶服饰的制作工艺,2018年,在当地妇联、民宗局的帮扶下,黎凤珍创建了凤珍蓝靛染布坊。2020年,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设立了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非遗工坊,包括“凤珍蓝靛染布坊”“朵努手工坊”“白裤瑶染坊”3处就业车间,业务遍及南丹县八圩、里湖2个瑶族乡。

“我们主推土法染布、主打白裤瑶服饰制作,并通过加强自身技艺、组织群众参与培训和代加工、设立非遗研学基地等形式开展非遗助力乡村工作,成品销售给当地群众、游客以及博物馆,累计带动110名脱贫户妇女居家就业。”黎凤珍说道。

为发展壮大作坊经营,工坊以“作坊+合作社+销售部+公司”的模式,大力发展白裤瑶族服饰的制作、租赁、销售、展示、体验等业务,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具有民族特色的白裤瑶服饰、手工艺品销往区内外,逐渐形成一条白裤瑶服饰市场化创业发展之路。

“90后”的黎秋亿是黎凤珍的女儿,她帮助母亲经营非遗工坊,并探索创新路子:“我们现在有了一些景区订单,一些高校还将我们的手工坊设为非遗文化定点研究点,每年都派学生来研究学习。”

为使独特民族文化更具普适性,黎秋亿从传统手工制作拓展到文创产品生产,他们创新性地将白裤瑶服饰制作中的蓝靛染工艺,用于背包、枕头等现代物品之中。由黎秋亿设计创作的抱枕、帽子、耳环等产品,既保留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又适应了市场需求。

“我们还和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等专业机构合作,组建瑶族服饰文化研究团队,致力于非遗技艺传承、文案整理与策划、文创产品研发、拓展销售渠道等,希望我们白裤瑶服饰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黎秋亿说道。

苗绣传承人研讨绣艺。柳州彩云苗艺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非遗工坊供图

融水苗绣 “锦绣华衣”展风姿

2017年冬天,苗族刺绣传承人李伊园随团到伦敦参加“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英国行‘传承匠心·百年绣梦’”时装秀活动,身着民族盛装的她与苗族绣娘走上T台,演绎了在苗山里传承千年的苗绣技艺,让海外观众了解到来自大苗山的民族文化魅力。

从小耳濡目染苗绣技艺的李伊园,有机会从苗山登上国际舞台,让她倍感民族文化的珍贵,坚定了传承苗绣的信心。回到融水苗族自治县后,李伊园加大了苗绣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力度。2018年,由她负责的彩云苗艺非遗工坊成立,工坊通过传统技艺研究、苗族刺绣技能培训、产品设计、展示展销等形式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以‘创新促进传承’为经营理念,通过‘工坊+绣娘+项目’的灵活就业模式,实行‘计件为主+效益+产品提成’的薪酬模式,弘扬苗族传统刺绣文化、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李伊园说道。

据不完全统计,4年时间里,该工坊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人数达600多人,共吸纳近百名当地留守妇女作为制作苗绣的“绣娘”。通过订单带动绣娘居家灵活就业,实现“背着娃,绣着花,护着老,养着家”的目标。

“苗族是‘百节之乡’,苗族服饰是少数民族服饰中的‘锦绣华衣’,苗绣有着缤纷的色彩、丰富的绣法,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适用性。”在李伊园看来,需要赋予传统苗绣新的生命力,让苗绣走上现代生活的舞台。她将苗绣制品融入现代元素,涉及包包、服饰、挂饰、玩具等,形成苗族服饰、苗绣文创公文包、苗绣文创配饰等几大系列上百个品种,满足不同受众需求。

“融入现代生活市场,单靠产品传承依然存在局限。非遗传承需要让它处于被需求的状态,这样传承和延续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李伊园一直在实践中思考,探寻多元渠道开发新业务。她将苗绣与地方文旅融合,在融水镇苗家小镇、梦呜苗寨、风情苗乡等基地设立线下展销体验店,开拓研学文旅路径,让更多人体验苗绣文化,5年间,研学人数达3000多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李伊园希望工坊在初具规模的企业管理体系中更上一层楼,今后连绣娘都有标准化的课程去授课,也希望八桂非遗在“一盘棋”发展中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链,让“锦绣华衣”在百花园中绽放。

侗绣培训其乐融融。三江侗族自治县清花锦绣文化传承有限公司非遗工坊供图

侗族刺绣 巧手开辟振兴路

简约大方的立体图案,寓意美好的刺绣产品……侗族刺绣曾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礼品赠送嘉宾。“当年母亲赶制侗绣作为东博会的一件礼品,如今越来越多妇女加入侗绣队伍之中,侗绣越来越被更多人看见,非遗得以良好传承和发展。”三江侗族服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覃桂珍说道。

覃桂珍出生于三江侗族自治县一个侗族刺绣世家,这一刺绣传承之家在当地颇有名气。她的母亲韦清花是侗族刺绣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新生代侗绣传承人覃桂珍以母亲名字创办了清花绣坊。2018年,在母亲带领下成立了三江清花锦绣文化传承有限公司非遗工坊。

“我们采用‘企业+基地+传承人+绣娘’的模式,通过以企业带头、基地培训、传承人带动,绣娘生产的方式,灵活带动当地留守妇女居家就业。”覃桂珍表示,自工坊成立以来,他们在当地同乐、良口、老堡、林溪等乡镇开展绣娘技艺提升培训班,累计培训人数达2500多人。独创用侗绣工艺巧妙地将侗族传统民俗与现代艺术融为一体,培养了一批刺绣研究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掌握技艺的绣工队伍,带动300多人灵活就业。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下,该工坊与香港企业达成订单协议。根据订单需要,组织绣娘制作,给当地绣娘带来可观收入。遵循着这样的发展模式,截至2022年9月,工坊建档绣娘达226人。2020年,工坊与苏绣传承大师开展“结对子”活动,通过将侗族刺绣技艺融合苏绣技艺,开发“柿柿如意”等产品,带动了50多名绣娘居家就业。

“我们引导侗寨绣娘发展侗族刺绣、织锦等‘指尖经济’,多渠道拓宽非遗产品销路,让侗族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实现顾家、传艺、振兴‘三不误’。现在工坊向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道路迈进。”覃桂珍说道。

如今,母女俩致力于侗绣的传承、推广与创新。覃桂珍根据市场需求,将侗绣融入现代生活,探索线上销售渠道,吸引年轻消费者关注。同时,参加中国进出口博览会、中国非遗博览会等,将侗绣精品带到博览会展销。

“今后我们将发挥‘非遗+’效应,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延伸‘非遗’就业工坊发展链条,推动实现与多元产业衔接,探索工坊与其他产业共建格局,努力开辟‘锦绣振兴路’。”覃桂珍满怀希冀道。(记者 林雪娜)

(责任编辑:曹洋)
文化旅游 Cultural Tourism
文旅东盟 Guangxi & ASEAN
文旅康养 Tourism & We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