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被誉为“翰林村”的武鸣区葛阳村深挖历史文化富矿为乡村振兴赋能
葛阳书院“变身”阅览室向学生开放
日前,在武鸣区太平镇葛阳村葛阳小学文化墙边,老师正领着学生学习刘定逌优秀诗集,游览和校园仅一墙之隔的葛阳书院,陶冶性情,开展新学期的学习教育第一课。
重新翻修后的葛阳书院。本报通讯员 梁挺 摄
葛阳村拥有葛阳书院、文昌阁、祠堂和戏台。自清康熙后,葛阳村曾出进士1人、举人12人、贡生33人,民间有“武缘(今武鸣)六十贡,半数在葛村”之说。该村因文脉资源丰富,被誉为“翰林村”。近年来,武鸣区将葛阳村打造成文化胜地,把优秀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同时赋能乡村振兴。
进士刘定逌是该村历史文化名人。刘定逌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上京参加会试、殿试,赐进士及第,任职翰林院编修。后因不满朝中权贵弄权,30余岁回乡讲学,造福桑梓。他曾于葛阳书院、阳明书院、桂林秀峰书院等广西多所书院讲学,直至80余岁去世。葛阳村人世代秉持着“耕为本务,读可荣身”的生活信仰。前些年,为使后代能更好地传承刘定逌的精神,村里决定重修葛阳书院。葛阳村“两委”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全村老百姓踊跃捐款,完成了葛阳书院的重修。
如今,葛阳书院同葛阳小学、葛阳村委连成一体,相得益彰。葛阳书院作为当地小学的阅览室向学生开放,每天有很多学生聚集书院看书学习,陶冶情操。当地村民和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常常携儿带女到此游览。得益于每年丰收节及文艺活动的举办,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目前,全村大学生人数超过230人。村里不少青年不甘人后,到外面创业经商打拼磨砺,其中5人还创办了企业,刘定逌文化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葛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炳芝高兴地说。
在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下,村民群众群策群力,互帮互助,乡村文明蔚然成风,大家手牵手发展产业,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近年来,武鸣区深挖葛阳村历史人文富矿,赋能发展潜力。前几年,武鸣文联在葛阳村成立了南宁市第一个村级文联服务点——太平镇文联葛阳工作站,以及全区首个村级书画摄影院葛阳书画摄影院。此后,一批批沾着露水、带着泥土气息的作品不时从这里诞生。
鉴于从葛阳村走出去的有不少清廉官吏,武鸣区纪委监委也在该村创建基层廉洁工作站精品示范点,深入挖掘本土传统廉政佳话等廉洁文化资源,讲述廉洁故事,让清廉之风吹进千家万户。此外,武鸣区早些年就布局打造一批旅游特色村作为武鸣旅游促动乡村振兴的示范点,葛阳村就是其中之一。(记者 卢丽婷 通讯员 方海仕 卢美菊)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