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习俗添新意 时代特色更精彩

时间:2023-01-30来源 : 南宁晚报作者 : 李宗文 何岸霖

原标题:看电影、逛花展、外出旅游、通过微信拜年收发红包……

过年习俗添新意 时代特色更精彩

“来,叫舅公。”大年初二,南宁籍演员黄觉和家人欢聚一堂。黄觉已经有三年春节没有和全家人一起吃饭了。他感慨道,“一家人吃完饭后久久都不愿离桌,这就是年味”。

和黄觉有同感的人占绝大多数。过年除了吃年夜饭,还有贴春联、挂年画、包年粽、祭拜先祖等一系列年俗活动,而看电影、逛花展、外出旅游等也渐渐成为人们过年的活动。这不仅是时代的进步,也给我们的年增添了几抹不一样的色彩。

大年初一行大运,市民开心和财神合影。本报记者 李宗文  摄

南宁人过年文化味浓

看电影成为南宁人过年方式之一。今年,《满江红》《流浪地球2》《无名》等影片扎堆贺岁档让整个电影市场在春节期间异常火爆。截至1月27日,南宁电影市场票房为3120万元。这个数据也说明过年看电影的南宁人确实不少。

大年初一,南宁人喜欢行大运。“行大运”的重点是“走”和“逛”。到“老南宁·三街两巷”看戏游园、逛年俗展成为市民过年的选择之一。不少市民上午从城隍庙到中华大戏院参加沉浸式国风巡游,晚上则在人民剧场观看“迎新春行大运歌舞荟萃展演”。市民王小姐说:“大年初一就在市内把行大运和看演出等一系列活动都完成了,接下来几天在‘三街两巷’的人民剧场看了原创轻喜剧、新民谣音乐会和邕剧,在百益·上河城看了相声表演。天天不重样,今年春节很过瘾。”

青秀山风景区是老南宁必去的地方,迎春花展、樱花灯会吸引了不少人,而南宁之夜等新兴项目同样聚集了众多市民。岑女士刚从外地回来,一家人就去到南宁之夜游玩。如果说“老南宁·三街两巷”、青秀山风景区是大众的选择,收藏则是小众人喜欢的项目。大年初五、初六,在五象新区光合中心的闲事跨界收藏展迎来了不少市民朋友。策展人佟杰这样表述春节期间这场特别展出的意义,“给大家了解一下中国历代的藏品,普及一下双喜字的起源,这对于忙碌了一年的都市人而言,是放松,更是传扬民族传统习俗文化”。

年俗变化彰显时代特色

黄觉说,从2019年到2022年,他的转变挺大,比较积极。“今年的辞旧迎新感比往年更强,大家都特别想跨过2022年,迎接新的未来。回家过年,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家庭、亲人。”黄觉说。

和黄觉回南宁过年不同的是,一些南宁人选择回乡下过年。冯三四、冯泳棋、宾业海回到家乡,大年三十晚参加了家乡大车坪“尚贤节”暨春节联欢晚会。“村里办起了春晚,各类文艺节目登台亮相,对文化以及先贤表示敬重,这无疑体现了时代的和谐进步,同时也是乡村日子越过越好的表现。”冯三四开心地说。

小何和父母一起回到家乡过年。大活动从腊月廿八起神开始,廿九晚是全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聚餐(这是以前过年没有的项目),大年三十则是围炉吃年夜饭,随后一起守岁到零点放鞭炮。大年初一舞龙舞狮,到各家各户拜年。大年初二探外家,大年初三扫穷,大年初五迎财神。

除了参与家中自古就有的习俗如领压岁钱、放鞭炮、吃年夜饭,小何说,现在的年轻人还会组队去周边城市旅游、看电影、聚餐,一些活动甚至从家庭延伸到自己的朋友圈。

作为年轻人还是觉得年味与小时候有些不同,这与电子产品的发展不无关系。比如压岁钱可以通过微信红包、转账发送、领取,一些祝福也可以群发消息,这都是过年习俗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也是目前年轻人正在经历的变化。

作家眼里的年很有情怀

著名作家东西专门选择在大年初一更新微博,文中满满“60后”对春节的幸福回忆,童年的过年记忆包括背着农产品赶街、备年货、做腊肉、做米花糖以及各种小吃,贴春联、吃年夜饭、放鞭炮、穿新衣服……

东西认为,今天,我们已经过上了像过年那样的物质生活,春节的讲究及它的展示性却渐渐地淡出了。物质一旦不成问题,我们对过年的渴盼就没有从前那么强烈。当然,我们会转向精神追求,比如:出国或出省旅游,修行或休闲,下海或爬山,组团过节或亲友联欢,做主播拍视频晒幸福或认真地读几本书看几部电影,为工作充电或清空脑袋……新的春节样式五花八门,吃穿再不是首要任务,但如何让精神生活饱满且递进,说白了就是如何让我们更多的欲望得到满足,却是必须面临的另一道命题。

春节不变的年味和永恒的乡愁让作家范淑强印象特别深刻。他说,回家过年是我们每个人儿时的期盼。作为“70后”,总忘不了小时候在那段贫穷的岁月里,过年意味着穿新衣、吃饺子、拿压岁钱,尽管穷但仍少不了过年的美好往事。回家过年对每个人都是一种无声的召唤,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不变的情怀。而“年夜饭”寄托着每一个游子的乡愁,乡愁里有无奈,有彷徨、思念和眷恋,从中衍生出来的种种无奈、彷徨、委屈和辛酸,使人悟得“磕磕绊绊是小菜一碟”的豁达,从中尝出“家有年夜饭”的温暖。

回家过年是永远不变的春节主题。范淑强认为,无论你年龄有多大,身边的儿女有多少,都会习惯而自豪地说:“春节,我要回家过年。”于是,很多人不管路途有多远,开往春天的铁路、航班票价有多高,各种交通工具有多拥挤,都难以阻挡大家渴望回家过年的匆匆脚步。

专家说年:壮乡年俗有岭南特色

南宁市社会科学院社会所所长王瑶说,壮乡年俗丰富多彩,包括团圆饭、守岁、开门爆竹、挑新水、拜年等。除夕吃团圆饭,享受的是满桌的佳肴和团圆快乐的气氛。南宁是壮乡首府,壮族的年夜饭一定要吃年粽或年糕,年糕音似“年高”,寄托吉祥如意、年年高升的好兆头。再比如守岁。全家人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壮族将守岁称为“守鸡嘴”,当晚各家需留火种,称火父,在一根坚硬木头的一端系上小粽粑,另一端插于灶灰中使其慢慢燃烧而不熄灭,直到年初三或正月十五,以示日月长久。也有的人家在院子里点燃一堆火,彻夜通明,名为“迎新火”,期望在新的一年里家庭温暖,日子红火。 

王瑶表示,南宁过年的民俗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个缩影,从秦朝开始就有大批人南迁,开启了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融合的先河,来自中原的道德传承、政治智慧、儒雅文化与原住民文化在历史上的南宁产生碰撞,形成了南宁人包容与恬淡的民众性格,而历代南宁人临水而居,更是形成了互相尊重和协商的城市性格。南宁人的民俗富有岭南区域的鲜明特色,从语言到习俗,从礼仪到行为,再上升到为人处世,既包括了骆越古国壮族先民的为人质朴,也有“百粤”文化的开阔眼界。南宁人过年的传统习俗会随着近些年来城镇化程度的加快和生活的改善而呈现一些简化,居住在城市的南宁人,年节活动也会融入一些新鲜的元素,例如走亲访友、短途游、小众游、踏青休闲等,但无论如何变化,团圆、和气、吉利都是不变的主题,年节中的人情往来都体现一种谦和、互助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形态,这和南宁的传统文化和民众性格特征是一脉相承的。

  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学会副会长张震英归纳了中国人过年的几大特征。他认为过年是回家的团圆,过年是味觉的享受,过年是视觉的盛宴,过年是孩童的喜悦,过年是老人的慰藉,过年是祝福的传递,过年是集体的狂欢。他特别提到,过年是精神的回归。不论鳏寡孤独,不分贫富贵贱,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因为年是中国人最质朴的情感,是中国人最美好的期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精神的家园,是中国人心灵的归宿,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回家过年。(记者 李宗文 实习生 何岸霖)

(责任编辑:曹洋)
文化旅游 Cultural Tourism
文旅东盟 Guangxi & ASEAN
文旅康养 Tourism & We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