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声部民歌从乡野走进殿堂

时间:2023-01-16来源 : 广西日报作者 : 孟振兴 黄慧琴

“日日开门见青山,日日青山不改颜。我问青山何日老,青山问我几时闲。”千百年来,乔老河在大石山区的重峦叠翠中静静流淌,三声部民歌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代代传唱。近日,在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人温建业家中,记者翻阅了他家世代珍藏的两本歌书。据介绍,清光绪二十三年(即公元1897年),马山县文人把父老乡亲口口相传的山歌整理成册,并流传至今。歌书中不少内容已经无法辨识,但封面上“光绪二十三年”的字样依然清晰可辨,仿佛在向每一位阅读者讲述那些歌者的过往。

三声部民歌盛装亮相各种大舞台。(马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温建业收藏的歌书。本报记者 孟振兴  摄

温建业(左二)、莫花美等在乔老河畔为父老乡亲和游客们演唱。(马山县文化馆供图)

“历史上马山交通不便,‘隔山唱歌山答应’,家住在山中,歌就在心中。”温建业向我们展示了一代代歌者搜集整理的各种歌书,包括定情歌、集路歌(指在路边即兴对唱)、夜宵歌、建新房歌、季节歌、开花歌等等,几乎每一首歌都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记者甚至看到一本“抄于民国八年(1919年)”的《云岭悲盗匪之宽》。据温建业解释,这是因为当年山区盗匪横行,民歌手们就把防范盗匪的措施写进歌曲中传唱,足见三声部民歌扎根群众、扎根生活之深。

源于生活、直抒心意的传统一直流传至今。年轻时的温建业在山间采风,眼见当地群众放养马山黑山羊,即兴创作一首《养羊欢》。

“三声部民歌的歌词一般采用五言四句式和五三五言六句式,得有严格的腰脚韵。”温建业解释说,所谓“三声部”,第一声部为歌曲主旋律,由主唱者演唱;第二声部副旋律、第三声部为和声,由二人以上合唱。“只有词、曲、唱法和表演者的唱腔四者合一,才能彰显三声部民歌的特色。”

20世纪80年代,三声部民歌因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被相关专家发掘,进而走向更大的舞台:1999年、2000年,三声部民歌两度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亮相;2009年6月11日,民歌手赴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13年8月13日,马山歌手蓝海群、蓝日浩、蓝春平等人以三声部民歌唱响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更多受众通过传媒聆听到来自壮乡的“天籁之音”。

这些年来,温建业和妻子莫花美、女儿温百灵,以及蓝海群、蓝春平、蓝日浩等歌者一直秉承开放包容的理念,对慕名而来的求教者“有求必应”。他们还主动走进校园、走进村屯,向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当地群众以及小朋友们普及三声部民歌相关知识,并积极与专家学者及各地区、各民族的歌手们交流学习。

“只要有利于三声部民歌的传承发展,我们就应该去尝试,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温建业说。(记者 孟振兴 通讯员 黄慧琴)

(责任编辑:曹洋)
文化旅游 Cultural Tourism
文旅东盟 Guangxi & ASEAN
文旅康养 Tourism & We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