鸥鹭群飞,成片的红树林在海风中摇曳,这是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的动人景象。该保护区位于广西北海市合浦县沙田半岛东西两侧,是我国首批5个海洋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2021年成为广西首批“两山”理论实践教育基地,有红树林919公顷。
“之前这里是一片养殖塘,没有经过处理的养殖尾水直排入海,对红树林及其周边的生态系统有一定影响。经过这几年的保护修复,现在红树林逐渐恢复了往日生机,跳跳鱼、明虾等海洋生物多了起来,我们这些靠海吃海的渔民收入也增加了许多。”合浦县英罗村村民卢先生笑着说道。
红树林有“海上森林”“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美誉,有护堤固滩、除碳固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强大功能,但同时红树林生态系统也非常脆弱,一旦遭受破坏,很难重新恢复。在过去,当地因引海水倒灌养殖或围海养殖,排放养殖废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树林生态保护。一边是生态环境,一边是经济效益,如何同时实现红树林保护和养殖业的和谐发展?这是一道亟需解决的难题。
“自治区和北海市县有关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采取先急后缓、分期分批、生态补偿的方式,将红树林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分区域逐步推进养殖场清退改造。”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管理人员黄琦介绍,核心区内的养殖场全部清退,实验区内的养殖场进行生态化改造。经过保护区及当地政府的思想动员,通过生态效益补偿的办法,目前共清退养殖塘1956.14亩。
“清退后的养殖塘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地,许多鸟类到保护区来安家,全球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近年来在保护区内出现的次数与频率都增加了,去年冬季一次监测到20只,是保护区也是周边地区的历史最高纪录。”黄琦说。
除了养殖场,外来物种入侵对红树林的威胁也不容小觑。以互花米草为例,它会侵占红树林宜林滩涂,蚕食本地红树林的生长空间。互花米草在滩涂上蔓延,会减弱潮汐流,长此以往,滩涂会因长时间板结而导致海洋生物减少。保护区内的护林员莫积瑞介绍,这几年,合浦县启动红树林营造林项目和修复项目,保护区通过人工刈割等方式清除互花米草等外来植物,并在保持红树林生态系统原生性的同时,加强红树林培育种植,近两年来,保护区红树林自然修复面积达800亩。
随着近几年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提升,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现已成为海洋生物的保育场和繁衍基地、候鸟迁徙的安全通道及重要栖息地。截至2022年底,保护区监测记录到的鸟类达239种,约占广西鸟类种类总数的34.79%。保护区其他生物种类约870多种,红树林生态系统长期处于健康状态。
为加强红树林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合浦县在广西率先推行红树林林长制,通过实施《红树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出台《红树林生态资源管护制度》《资源巡护管理制度》,在9个沿海乡镇成立红树林保护站,建立无人机、电子监控系统一体化巡查管护机制,通过网格化管理,全面加强红树林日常管护监测,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近年来,广西合浦县通过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动红树林生态修复和保护,全县红树林面积已由2019年的3126.5公顷增长到2023年的3745.9公顷。(黄子婧 林军 黄秋荣)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