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巴马瑶族自治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深度挖掘乡村特色非遗潜能,积极盘活非物质文化资源,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抓手,加强党政引导,构建“非遗+”模式融合发展,在巩固壮大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中开启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引擎,助力乡村振兴。
铜鼓舞。
强化保障措施,夯实非遗保护传承基础
多年来,巴马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同时还进一步完善当地非遗文化项目保护政策措施,共投入500万元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和非遗项目基础建设,帮助非遗项目、传承人振兴传统工艺等。截至当前,巴马已有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自治区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
强化宣传引领,营造非遗保护传承良好舆论氛围
巴马一直坚持充分利用各节庆时间,不定期开展大型非遗宣传展示,让传统技艺、传统山歌和民俗美食类非遗在传承保护中持续激发生命力,据悉,截至当前共举办非遗项目展示表演20余场次,观众9万多人。已拍摄录像资料近600分钟,制作VCD光碟20盘,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72项。其中《瑶族祝著节》《壮族补粮敬老习俗》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示名单;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个:《瑶族祝著节》《补粮》《卜伙的故事》和《巴马蛇王酒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9个:《瑶族祝著节》《壮族补粮敬老习俗》《卜伙的故事》《巴马蛇王酒制作技艺》《布努族弩制作技艺》《敢泵歌圩》《碰蛋》《巴马瑶娃手工红糖制作技艺》《壮族孝歌》。
铜鼓。
构建特色文化环境,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近几年,巴马为了发挥文旅融合“1+1>2”的叠加效应,通过成立非遗工坊、创建特色文旅项目花哒街等,创新传承实践,因地制宜,按需培训少数民族群众掌握非遗技能、从事非遗产品生产,不断壮大全县非遗产业从业者队伍建设,促进基层文旅新业态的发展,实现文旅融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开发中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收获更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下一步,巴马县将继续落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力争以非遗传承为抓手助推文旅融合,实现非遗“产业兴、百姓富”技艺多元传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韦求蓉 龙光华 来源:巴马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