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语言学巨匠王力故乡:废弃建筑成“王力书吧” 大师成当地文化符号

时间:2022-08-26来源 : 中国新闻网作者 : 黄艳梅 杨志雄

“生前一代雕龙手,身后三千倚马才。”这句诗句道出了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王力先生的学术生涯及成就。

王力(1900年8月10日—1986年5月3日)系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博白镇新仲村岐山坡人,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享誉中外的一代文化巨匠。王力毕生从事语言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为当地学子在玉林王力博物馆参观。陈冠言  摄

近日,中新网记者探访王力的故乡,在其文脉原乡找寻先生过往的印记,求索其求学做学问的韧劲。

蒙以养正扶心志 龙虫并雕成大家

1900年8月10日,王力在玉林市博白县西郊的岐山坡出生。此后的24年,他一直在家乡生活、成长。

王力是玉林博白客家人。博白王氏家风为:“尊祖崇教爱老幼,忠诚勇敢卫国家,勤奋谦恭学本领,仁义正直睦乡邻。”

图为民众在玉林王力博物馆观看王力全集。陈冠言  摄

“博白王氏家族家风严谨,家庭成员恪守祖训,无论从事农耕、经商,还是从事教学、科研,无一不是勤勉有加,事业有成。王力曾祖父文田为清朝贡生,父亲贞伦(炳如)也曾是晚清秀才,通诗书好文墨,极为重视教育,潜移默化之下,王氏家族长幼有序、世代传承,以知书达礼、积极进取而闻名乡里。”玉林王力博物馆馆长李长江介绍说。

市民参观王力博物馆时拍摄王氏家训。陈冠言  摄

王力6岁时入私塾学习,初时描摹临帖,辨音识字,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开蒙经典。1911年,他11岁时考入博白县立高等小学,接受新式学校教育,稍长则学习《说文解字》、《唐诗》,开始触及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体系。

图为学生在玉林王力博物馆观展。陈冠言  摄

王力在高小读书时,从师陶伯明、冯彰全。这两位老师学识渊博,寓教于乐,分别采用地佬话和客家话两种方言吟诵诗文。地佬话柔润和谐,富于音乐性;客家话抑扬顿挫,具有较强的画面感与节奏感。两种方言,迥然有别,腔调各有风韵。这对王力以后研究博白方言很有启发,他暮年回忆起当年听这两位先生在课堂上吟诵诗文的情景时说:“当年先生琅琅之声,至今仍萦绕耳边。”

“从牙牙学语到学堂正音,王力是在本土方言教学的环境中成长的,或许这是他对语言学产生兴趣的最初萌芽。”李长江说。

高小毕业后王力因家贫辍学,但他仍坚持自学,17岁时在家自办私塾教育幼弟,21岁时受聘到博白镇大良村大平坡李氏开国学校执教三年,后在校长李慎西、教师李春馨等乡贤的资助下,踏上外出求学之路。

王力先后赴中国上海、北京及法国巴黎求学,1932年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语言学系。

王力在语言学方面的专著有40多本,论文近200篇,共约1000万余字,内容几乎涉及语言学各个领域,代表作有《汉语史稿》《同源字典》《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等,成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一代宗师。

文化符号深深融入教育事业

在王力的故乡玉林市博白县,王力的足迹仍可寻觅。

走进位于博白县新仲村岐山坡的王力故居,这座客家民居风格的建筑吸引不少参观者。据博白县王力故居管理所所长、王力陈列馆馆长赵惠鸿介绍,王力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由于年久失修,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崩塌损毁。2002年,博白县在原址重建王力故居,2003年建成对外开放。

王力故居占地918平方米,共三进十五室,包含“王力出生地”“王家读书屋”“龙虫并雕斋”“花厅院落”等展厅,呈现了王力的家世童年、十年失学、奋发进取、出国深造的人生事迹及珍贵史料。

赵惠鸿称,近年来,到王力故居参观的专家学者和青少年学生络绎不绝,不乏来自日本、泰国、美国等国家的参观者。王力故居已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统战基地、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

在博白县浪平镇新旺村大车坪屯,“十四箱书的故事”依旧为这里的民众所津津乐道:1920年,受同县文人李荫田之聘,王力到大车坪李氏家塾执教。同年,王力得一学生家长借书14箱,箱中藏书丰富,经史子集俱全,此后,王力便刻苦研读这14箱书,从此有了深厚的文化储备积累。

图为“王力与十四箱书的故事”场景展示。陈冠言  摄

王力曾受聘到博白镇大良村大平坡李氏开国学校执教。如今,王力执教学校所在地大平坡水楼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白县有名的旅游景点。

大平坡水楼建筑式样为古代英国别墅阁楼,历经百年风雨,水楼已经斑驳苍老。为了纪念王力、传承先生文脉,博白县于2021年7月在大平坡水楼西侧把陈旧废弃的猪圈改造成为了书盈四壁、古香古色、具有客家韵味的“王力书吧”,让废旧场所焕发了新生命。

多年来,“王力”已然发展为玉林市及博白县的一个文化符号。今年暑期,正在玉林王力博物馆举行的“龙虫并雕,正音铸魂——一代宗师王力先生生平展”,参观者已逾万人次。王力博物馆还举办“大师归来——王力主题文化之旅”活动,举行“讲好家乡话”、“童声里的诗韵”——王力读书分享会和王力先生诗词书法艺术创作等活动,吸引大批中小学生参加。

图为学生在玉林王力博物馆观展。陈冠言  摄

“为讲好王力故事,弘扬王力文化,博白县积极打造王力文化品牌,包括打造‘书香文化’的文旅品牌,积极推进王力·书香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共博白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冯铭介绍,该县将王力文化作为社科专项课题研究,并推动王力文化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全力打造王力文化“七个一”工程,即“一个书院、一个故居、一所学校、一本书、一个基地、一个奖学基金、一台戏”重点工程。

作为一代名师,王力一生中育人无数,桃李满园。目前,“王力”这一文化符号已深深融入博白县的教育事业中。在全县范围内,博白县广泛组织各中小学开展诵读王力经典书籍、参观王力故居活动,定期举办“王力杯”书画、演讲、歌咏比赛等,建设了一批以客家文化、书香礼仪、红色文化等为主题的特色学校,博白县教育教学水平名列广西县级前茅。

在博白县,不仅有王力大道,还有王力中学。走进王力中学,“滋兰书蕙室”、“客家文化墙”、“王力诗院”、“王力诗歌”……处处都能感受到独特的王力文化。每逢新生入学,学校老师都带领学生参观“滋兰树蕙室——王力先生事迹陈列室”、王力故居、王力书院,组织学生研读《王力传》,上一堂生动的“王力文化”教育课。

图为王力作品展示。陈冠言  摄

后辈学子忆王力:大师风范催人奋进

“我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并不是为了穿衣吃饭。穿衣吃饭是为了生活,而生活本身还有崇高的目的,那就是为国家、为民族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王力在给儿女的遗嘱中如是写道。

中国电脑专家、四通打字机发明人王缉志是王力的儿子。王缉志用24个字概括父亲的一生:“继往开来、勇于创新、争分夺秒、龙虫并雕、谦虚谨慎、奉献社会”。他说,父亲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在写作上,其治学态度、工作成就等如春风化雨,对儿女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图为广西玉林王力博物馆。陈冠言  摄

王缉志说,父亲的创新精神也深深影响着他。“我父亲一生都在创新,比如《中国语法理论》,就是他的独创。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也是尊崇这样一种创新精神,并以此推进工作不断取得突破。”

“王力先生曾说:‘只要一息尚存,就应该在继承和发展祖国的文化上多作一点奉献’。直到辞世前,王力先生仍日夜不停地埋头编写一本已酝酿近半个世纪的古汉语字典。王力先生这种奋发进取的精神使我深受震撼,也一直激励我不断前行。”玉林籍姑娘邓红瑜说。

邓红瑜在王力故居从事讲解员工作近8年。她说,每次向参观者讲述王力先生的生平事迹,她内心都是满满的感动和钦佩。“王力先生爱国爱民、追求真理的理想信念,艰苦拼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龙虫并雕、开拓创新的治学精神,朴实善良、乐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值得后人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她说。

位于广西玉林市博白县新仲村岐山坡的王力故居。陈冠言  摄

记者到访王力出生地玉林博白县岐山坡,亦可感受到当地民众对王力先生的敬重之情。“我叫王力为叔叔,我们这几乎人人都知道王力。”今年65岁的王华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

王华在17岁念高中时聆听了王力在博白中学的一次讲学。“当时讲学地点是在学校礼堂,除了学校的老师学生参加,还有很多人慕名而来。王力很随和,他当时讲诗词格律,很有趣。”王华说,受王力的影响,他此后对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王华还介绍说,该村很重视教育,出了很多文人。长辈都把王力的事迹讲给后辈,教育子女要勤学、要奋斗,用知识改变命运,该村每年都有数名学生考上大学。

民众在王力故居参观。陈冠言  摄

“我校是以王力先生名字命名的一所广西示范性普通高中。王力先生刻苦求知、严谨治学的优秀品质深深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校师生不断进取前行。”博白县王力中学团委书记李建新说。

“求学路上,王力先生‘十四箱’书、艰苦求学和严谨治学的故事,对我影响深远,是我成长路上的精神动力,是我战胜困难的力量来源。我也要像他一样,奋发图强,提升自我,做一名有理想有担当的爱国热血青年。”博白县王力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刘佩恒对记者说。

(责任编辑:覃莹莹)
文旅活动 Tourism Vllage
文旅东盟 Guangxi & ASEAN
文旅康养 Tourism & We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