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看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
——第13届中国—东盟青年营(广西段)见闻
8月中旬,第13届中国—东盟青年营在广西、云南同时举办。中国—东盟青年营是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框架下的青年交流品牌项目,由全国青联自2006年发起主办,迄今已成功举办13届,东盟十国近1300名各领域青年代表通过该项目走近中国、建立伙伴关系。
在8月14日至19日共6天时间里,参加第13届中国—东盟青年营(广西段)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青年们走进南宁市、柳州市和三江侗族自治县参观考察。记者一路随同采访,记下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
营员们在上汽通用柳州宝骏基地展厅听讲解。
“我为民族企业的崛起感到自豪”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一带一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等多重利好的助推下,广西的工业得到蓬勃发展。第13届中国—东盟青年营的营员们深入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南宁国际铁路港、柳州工业博物馆、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工业园区参观考察,亲身感受广西发展新成就。
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是一家集仓储物流、产业配套、物流集散、配套加工、商贸展示及平台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外合资综合型物流产业园区,也是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的重大项目。广西师范大学柬埔寨留学生唐宋安边参观边认真听取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这次参观让我了解到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运行模式,切身体会中国物流业的繁荣。正是因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东盟各国之间的交流,大大拉近了中国与东盟各个国家的关系。”他说,“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不仅给中国人创造了工作岗位,也给我们留学生带来了就业机会。我希望毕业后能够从事商务翻译工作,帮助柬埔寨和中国更好地发展经济合作。”
柳州工业博物馆集工业历史展示、工业遗产保护、科学知识普及、旅游休闲于一体,生动地展现了柳州工业100多年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馆内生动的图片、保存完好的实物,吸引着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留学生吴慧君频频拿起手机拍摄。
“我以前不了解中国工业发展历程,今天参观柳州工业博物馆,亲眼目睹了中国各个时代的工业产品,收获很大。”广西医科大学柬埔寨留学生莫妮说。
在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柳州宝骏基地,展厅里展示着该公司生产的各式新款新能源汽车。“这款车的价格是多少?它有什么不足之处?”营员们有的围着讲解员提问,有的兴奋地坐进车里摆出炫酷的动作拍照。“以前我以为上汽通用只生产低端车,这次参观了宝骏基地现代化的生产线和各个展厅,不禁为我们民族企业的崛起感到自豪。”广西医科大学中国学生潘希宁说。
营员们在参观三江布央生态茶园。
广西山美水美人更美
中国的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在本次活动中,营员们游览柳州生态环境保护示范点——百里柳江,了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走进柳州市鱼峰区凤起社区,听志愿者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深入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和布央生态茶园,体验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广西的山美水美人美,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游览百里柳江的游轮上,广西医科大学老挝留学生娘丽妮神情专注地听讲解员讲述柳州下大力气治理环境污染的全过程。“柳州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十分注重环境保护,我觉得这非常值得东盟各国借鉴学习。”她说。
游轮在柳江缓缓行驶,绿水青山如一幅幅绝美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营员们纷纷走到顶层船舱,摆出各种动作拍照录视频。“真是太美了!”莫妮感慨地说,“保护环境是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我希望我们柬埔寨也能像中国一样,做好生态环境保护。”
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带动下,广西乡村随处可见怡人美景。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极富民族特色的侗族山寨让营员们流连忘返,带队老师不时催促停下来拍照的同学:“赶紧走,前面的景色更美。赶不上车的人就要留下来做压寨夫人和女婿了。”“我们愿意留下来!”一名营员大声说,引来一阵哄笑声。在布央生态茶园,翠绿茶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美不胜收。当听到讲解员说当地村民种茶致富,每人年均纯收入有2万多元时,大家发出了赞叹声。
在建设美好广西的过程中,志愿者们的付出让人动容。在柳州市鱼峰区凤起社区,志愿者袁茵的故事给营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患上小儿麻痹症的袁茵,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幸而消沉,反而因为得到别人的点滴帮助,决心回馈社会。她开通了一条面向大众的义务心理咨询热线,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服务,至今已服务了上万个小时。“袁茵的故事让我感动。”广西民族大学泰国留学生方倩说,“助人为乐也是泰国的传统美德,在泰国,普通百姓也会互帮互助。”
“这次参加青年营,让我看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广西大学越南留学生谢光杰说,听了志愿者们的故事,他明白了中国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就是因为从中央到地方,每一个人都为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付出努力。
营员们在吹当地人自制的竹笛。
“零距离”交流让心紧相连
倾听各种少数民族乐器演奏,体验侗族手工扎染,欣赏大型侗族歌舞表演《坐妹》……广西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让营员们眼界大开。
在柳州大龙潭公园的生态民族馆,广西民间工艺大师梁治荣为大家演奏侗族排箫,空灵飘逸的箫声勾起了广西大学老挝留学生戚谭伟的乡愁。戚谭伟小时候去爷爷家,爷爷总会为他吹奏老挝排箫。这似曾相识的乐声,让他倍感亲切。
体验侗族扎染工艺时,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印度尼西亚留学生叶正青格外认真。成功地染出一块精美的手帕后,叶正青兴奋地高举起来拍照留念。“我的国家也有类似的工艺,叫蜡染。我很高兴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文化有相通的地方。”他说。
6天的“零距离”接触,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营员们相互交流本国的文化与传统,加深了彼此的友谊,心和心连得更紧。
每到一处参观点,潘希宁都忙着帮同校的东盟国家同学拍照。“这几天我们‘打’成一片,玩得很开心。”他说,“有的东盟青年来中国之前,接触到的信息跟实际情况有出入,我向她们介绍我们国家的文化和发展,感觉很自豪。”
“加强青年交流,加强相互了解,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才能实现合作共赢。”广西医科大学中国学生陈柱颖说。
方倩告诉记者,通过这次活动她了解了更多的中国文化,还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新朋友来自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国家,在交流中我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很开心。”
“通过与东盟青年的交流,我发现中国与东盟有很多文化是相通的。”南宁师范大学中国学生刘嘉富说,“在短短6天的学习交流中,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也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了了解和友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中国古诗真实地诠释了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传统友谊。衷心希望大家返程后,把活动期间的所见所闻,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了解真正的中国。”广西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左向蕾表示,希望营员们做友好往来的文化使者、和平使者、友谊使者,为中国与东盟各国世代交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并带动更多的青年参与到地区合作与交流中来,使中国与东盟各国睦邻友好关系薪火相传。(记者 简文湘 实习生 郭佳蕙)
(责任编辑:覃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