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春何惧不容易
——第三届青春版《花桥荣记》诞生记
“那双筷子还在老家筷筒,那碗米粉还在老家碗中;那扇老门还在梦里打开,那个味道还在老家等我重逢。”作为根据白先勇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花桥荣记》的主题歌,这首歌曲已经成为许多桂林人耳熟能详的旋律。而一个大学校园里名为望道话剧社的学生社团,已经将这部话剧演了6年。
2017年5月24日,承蒙《花桥荣记》编剧张仁胜关照,青春版话剧《花桥荣记》在广西群众艺术馆的帮扶下,成功首演。从此,《花桥荣记》成为望道话剧社新西南剧展核心剧目。武冰洁、李思沅两代春梦婆将《花桥荣记》演到了北京、南宁、贺州、玉林等城市,演了不下20场。有人称这是桂林最感人的文化符号,它承载了广西人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最近,话剧《花桥荣记》从大学校园走进中学校园,在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演出。不到两小时的话剧,赢得了数百名中学生十多次热烈的掌声。
2021年10月25日,《花桥荣记》新剧组开始第一次排练。如果以女主角的扮演者为标志,这次组建的应该算作《花桥荣记》第三届剧组。武冰洁2019年毕业,李思沅2021年毕业。本届《花桥荣记》剧组主要成员为2021级新生。新同学既没有看过《花桥荣记》,也没有接触过新西南剧展。望道话剧社同时排练《秋声赋》《花桥荣记》两台话剧,难免顾此失彼。因此,我能感觉到本届《花桥荣记》剧组的艰难。新的剧组成立不久,即进入考试季,考试结束,进入寒假。2022年寒假,从望道话剧社的公众号,仍然可以看到《花桥荣记》剧组在进行云排练。
演出是剧组排练的动力,我在为两个剧组寻找演出机会。我想到广西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的王忠英书记,我一直有与师大附外进行美育合作的愿望,遂与她通电话,希望能为附外演出望道话剧社的话剧,得到她的认可。2022年1月24日,王忠英给我微信,表示新学期启动这项工作,作为双方的五育并举合作内容。没想到2022年寒假,广西出现新冠疫情,演出暂时搁置……我们始终在等待机会。从3月到4月,我与王书记一直保持联系,商量演出事宜。
与此同时,灵川县图书馆找我策划2022年世界读书日活动,文晓云馆长是新西南剧展的拥趸,她希望《秋声赋》《花桥荣记》两台话剧都到灵川演出。为此,灵川文旅部门做了一个周详的活动计划。有演出的邀约,剧社加紧了排练。临近演出的时候,因为人数超过60人,出于疫情防控原因,灵川演出取消。文馆长将消息转达了李逊和盘丹两位老师。我不知道望道话剧社的同学们有什么想法。也许李逊能更直接感受到同学们的心情。
5月11日,我正好在雁山校区,接到李逊的电话,说江飞书记找我。我走到江飞的办公室,江飞、韦敏、李逊三位老师已经就座,他们找我商量望道话剧社演出的事情。我没想到文学院党委如此重视这次演出。可能是李逊向学院汇报了与附外的约定,遂找我了解情况。我介绍了与王忠英的沟通情况。韦敏当即拨了王忠英的电话。当天晚上,我接到王忠英的微信,邀请望道话剧社到附外演出。
此时距离演出时间只有不到十天,《花桥荣记》剧组进入了紧张的排练状态。
5月19日,我向张仁胜通报了《花桥荣记》即将在师大附外演出的信息。张仁胜告诉我:“望道话剧社的公众号,每次发新消息,我都会关注。你告诉同学们,那个每次点赞的就是我。”并预祝演出成功。我把张仁胜的祝愿转给了望道话剧社唐千越和杨楠两位同学。杨楠回复我:“这次花桥从演员到剧组剧务都是一轮新生,也算是《花桥》的新生,从我本科毕业到现在,隔了这么久总算能等上一次《花桥》了。演出这边我尽力去做了,剩下的可能还要看他们新人的发挥和慢慢成长了。”千越回复我:“这次筹备困难很多,但所有演员和工作人员都有好好努力,大家一定会尽力去呈现这个舞台。”
我能够感觉到她们的压力,但我心里想,哪怕演出过程中出现失误,也没什么了不起。因为,无论是望道话剧社,还是新西南剧展,我们的宗旨是成长,而非成功。
5月21日晚,我到师大田楼了解《花桥荣记》剧组的排练情况。邓嫦欢等同学在舞台上定点定灯光,李逊、蒙科宇在前排观看,杨楠、黄华莲在中间排拿着话筒指导……从同学们排练到同学们离开,我拍了不少照片,几乎是同步发给张仁胜。同学们去乘车的情景,我也跟着拍了照片,一直拍到手机没电。收到同学们深夜在校园等校车的照片,张仁胜的回复是“不容易”。看着同学们在小雨中行走,我一方面体会到同学们的辛苦,另一方面也感受到同学们的快乐。也许,只有青春才有这样的快乐。
5月22日早晨,《花桥荣记》剧组全体到田楼彩排。上午,我看彩排的时候,跟三光板的扮演者宋阳以及《秋声赋》黄志强的扮演者陈香远聊天。宋阳和陈香元来自天津,的确很像我在文学作品里领略的天津人,性格开朗,能说会道。宋阳说到他毕业的打算,陈香远说到他本学期来学校独自一人隔离在雁山的经过,绘声绘色。他们对生活的达观态度,感染了我。《花桥荣记》称得上悲情,望道话剧社的同学们则显露欢情。或许,只有青春才能把戏里的悲情和戏外的欢情表现得如此“井水不犯河水”。
晚上6时,我到了师大田楼,专门到后台向同学们转达了张仁胜老师的预祝,同学们都很高兴。师大附外的同学已经陆续就座。当灯光暗下去的时候,好几分钟,演出未能开始。大约是音响灯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好在不久就解决了。7时20分,布景亮起,台北长春路花桥荣记米粉店开张了。
整个演出很顺利,或许这是《花桥荣记》演出获得掌声最多的一次。我看过十多次《花桥荣记》,但这次观看,仍然不断被感动。演出结束后,主持人称这是一场精彩而又令人百感交集的演出。谢幕的时候,我可以清楚地看到春梦婆扮演者邓嫦欢同学眼里的泪光。
回到家里,我分别给唐千越和杨楠两位同学发微信:“今天演出很成功,几天前我想,哪怕中间停下来了,再接着演,观众笑话了,也没啥。但事实是很顺利,很有表现力。每个演员都很优秀,社长、导演和表演指导很给力,音响灯光的同学们、舞美道具的同学们都很赞!我由衷地说真好!”千越回复:“中间确实有一些失误,大家尽量保持平稳度过了。真的很高兴看到他们真正融入舞台,他们在观众喝彩声里更多地投入了。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感谢黄老师相信大家。”
我把给千越和杨楠的微信也发给了张仁胜,他回复:“大学生戏剧,值得专业部门重视。”5月23日,我收到张仁胜发的微信,是两张《花桥荣记》的演出海报。张仁胜老师写道:“2017年5月24日望道社的首演海报,2022年5月22日的演出海报,五年了,真不容易!”
确实不容易。但是,青春何惧不容易,青春正是要在各种不容易中披荆斩棘,欢乐前行的。(黄伟林)
(责任编辑: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