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最美火山岛如何打造最舒适旅居地?
——涠洲岛通过“两融合双提升”助力探索创建“国字号”度假区的实践
今年中秋节前,有调查显示,山岳、湖泊、海岛、江河、古镇、海滨成为赏月的最佳之地。根据赏月目的地搜索数据显示,北海市涠洲岛再次站在“C位”,成为华南地区最受游客关注和喜爱的赏月景区。从十几年前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原始海岛,到“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再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涠洲岛相当于经历了从1.0到2.0版本的升级转型过程,如今,涠洲岛正全力推动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探索实践3.0版本的变身。
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文旅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头部产业,也是广西的特色优势产业。去年以来,涠洲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试点探索实施队伍建设与业务工作“两融合双提升”工程,全面提升驻岛干部“精气神”,全力推动涠洲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一系列措施、工程的实施,让涠洲岛一步步变身:昔日撂荒的土地,如今变成了田园综合体;曾经久拆不下的违章养殖场,如今恢复了生态景观;以前晚上无事可干的驻岛干部,如今聚在一起学习、讨论。与此同时,一些曾经离岛而去的岛民纷纷回流,一批创意十足的文旅产品先后上架,一批民宿获得星级认证和推广……
连日来,记者对涠洲岛如何打造成最舒适的旅居地,创建“国字号”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路径进行深入探访。
晚霞掩映下的北海涠洲岛。何华文 摄
斩断根源 列出问题清单推进落实
涠洲岛是中国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这座岛的过去,除长得好看之外,没什么可玩,更别说吸引游客留宿了。听岛上的人说,很多岛民在家讲客家话,但到了北海都主动讲粤语,生怕被人知道是从涠洲岛来的。穷,没面子。因为穷,娶妻要跑到附近县乡山里去找。有的岛民去北海“赶集”,买猪仔回岛上养,但如果赶不上当天回岛的船,就得在市里住一晚。当地村民说,以前北海剧院的两家旅馆就常住着当天回不了岛的人,那里经常可听到猪叫声。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涠洲岛虽然逐渐步入聚光灯下,变成“焦点”和“网红”,2020年12月,涠洲岛南湾鳄鱼山景区还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但如何将涠洲岛打造成舒适旅居地,创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依然任重道远。
发放问卷、与干部谈心谈话、到项目建设一线调研、深入走访群众、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涠洲岛成立以干部为主体、其他市直部门协同配合的项目团队,聚焦涠洲岛队伍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等问题设置了若干项目。”北海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传洋说,通过“两融合双提升”工程,探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新做法、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新经验、巡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新模式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新途径。
项目团队围绕深化党建工程、打造绿色生态智慧海岛、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成立4个行动学习项目小组,深入一线大调研,形成涵括35个巡察反馈需解决问题和105个自主查摆问题的清单,开展根源大剖析。
“客运旅游船舶公司管理欠规范,违规搭载时有发生”“村级污水管网建设进度缓慢,污水处理效率不高”“牛栏山、沟门村等养殖场拆除难”……问题清单一一被列出来,形成主要原因清单66条、次要原因清单461条。对此,各小组深入论证分析,制定了109条应对措施,并成立19个小组推进落实。
同时,北海市还出台奖优罚懒的奖惩机制和绩效分配方案,明晰选人用人导向。今年以来,涠洲岛在疫情防控、征地搬迁、乡村振兴等一线重大工作中共提拔科级干部4名,其中提拔重用女干部3名,90后正科级干部1名;晋升职级干部31名;在旅游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中晋升等级职员6名。
游客乘游艇环岛观赏美景。李君光 摄
“破冰”行动 冲破思想禁锢建设牧歌田园
“我一辈子务农,本来不想出租自家的土地,因为租出去以后,我担心没活干了。”近日,正在广西疍家海岛田园综合体料理果园的涠洲镇公山村村民李志强告诉记者。但村委干部的话打消了他的顾虑。土地出租后,不仅可以拿租金,还可以到基地上班领工资。李志强家的土地虽不多,但如果他家的地不出租,将影响到撂荒地的连片开发。
广西疍家海岛田园综合体是涠洲岛“十四五”规划首个落地乡村振兴示范性项目,规划流转土地1000亩,总投资9000万元。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像李志强这样有疑虑的岛民不在少数。
“我这块地你们是用来干什么的?”“租期那么长,怎么保障20年后还是我的土地?”在与工作人员面对面座谈时,涠洲镇的村民坦陈心中疑虑。这是“两融合双提升”工程乡村振兴组推进产业兴旺项目期间的“破冰”一幕。
涠洲镇副镇长梁春妹告诉记者,为优化升级海岛农业产业结构,建设农业观光园、推动“旅游+农业”发展模式,组员和镇干部们运用行动学习法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多次入户同村民开展座谈。在收集到村民们提出的预期长、流转意愿不高等问题后,组员们运用“头脑风暴”法剖析土地流转难原因,群策群力提出解决对策,为村民答疑解惑。“问题直接在现场就能解决,节省了反复沟通研究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效率。”通过不懈努力,项目组高效完成了400亩土地流转。
“这些土地,因常年干旱缺水、土地贫瘠,部分已丢荒10年之久。”项目负责人何金凝介绍,项目统筹“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形成一条现代农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据了解,涠洲岛通过技术干预实现中水回用服务农业灌溉,解决农业用水难题。
目前,400亩撂荒地重新披上绿装,今后上涠洲岛旅游,除了海滩、海水,游客还可以体验海岛的农业采摘、田园生活。
头脑风暴 开发设计新产品新项目
长期以来,游客到涠洲岛旅游,下岛时往往拎的都是一袋香蕉。一个网红海岛和国家5A级景区,没有令人爱不释手的手信和纪念品,多少有些遗憾。旅游产品单一,休闲度假产品供给不足,让“天生丽质”的涠洲岛未能充分释放魅力,这是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涠洲岛附近海域是我国近海唯一能观测到布氏鲸族群的海域。布氏鲸是北海和广西,乃至中国海洋生态的一张“金名片”。如何利用好这张闪亮的“金名片”?“鲸墩墩”文创产品由此新鲜出炉。
工程项目组聚焦发展问题,组织团队和涠洲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前往其他景点学习交流文创产品设计、开发、运营经验,经过反复打磨,制定涠洲岛布氏鲸IP打造方案。“就涠洲岛的旅游休闲度假产品升级问题,我们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北海涠洲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经营部部长吴麒云告诉记者,“鲸墩墩”就是“头脑风暴”打造出来的。
“鲸墩墩设计得很可爱,它的嘴巴和尾巴都是一颗爱心,很有特色。”9月6日,游客李小梅从涠洲岛游客服务中心买了几件纪念品,带回去给同事们。
北海市涠洲岛旅游区旅游与经济发展局局长陈娟娟介绍,目前,“鲸墩墩”系列文创产品还有盲盒、钥匙扣、茶杯、帽子、墨镜、雨伞等产品,妙趣横生。今后,将通过布氏鲸IP打响涠洲岛的生态旅游品牌,往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方向发展。
涠洲岛南湾鳄鱼山景区作为国家5A级景区,长期以来,只有陆上观光线路,游客无法多角度领略海岛美景。在“两融合双提升”工程中,项目组探索出了“海上游”新项目。利用合资公司浮桥、游船和船员,共同开发市场,确保项目稳定运行。“这个项目突破了传统的自然观光游览模式,充分展现了海岛特色,有利于打造涠洲岛海上旅游新业态,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经营收入,增强造血能力。”涠洲旅游总经理刘海强说。
“鲸墩墩”“海上游”等新产品、新项目的成功推进,给涠洲岛带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去年以来,各项目组相继打造出“驻岛铁军”“党建引领+金融先锋”“涠洲三学社”等干部和党建工作品牌,推出“奥秘海岛”“涠洲岛香蕉节”等特色文旅项目,成功谋划“全景党建最美涠洲”行动方案。
党员干部针对涠洲岛发展问题正在开展“头脑风暴”。本报记者 蓝永前 摄
总结思考 涠洲岛离世界名岛还有多远?
一些项目得到了推进、落地,岛民因此受益;一些干部得到了成长、甚至提拔,但如何最大程度激发内生动力,促进海岛高质量发展呢?
“通过‘两融合双提升’工程让干群关系更密切了,促进了一批问题的解决。”北海市涠洲岛旅游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晓烽说,工程实施过程中,各推进小组会及时总结项目实施情况,提炼经验、制度及项目成果并形成报告,这对涠洲岛加快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目前,北海市委党校、行政审批局、综合行政执法局等11个单位陆续上岛学习经验,在“涠洲经验”示范带动下,北海市正在营造见贤思齐、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市委组织部将组织召开总结交流会,选树项目工程优秀集体和个人。”北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裴冰表示,下一步将探索在全市更大范围推广试点成果,以实实在在的业绩检验“两融合双提升”工程成效。
“北海是北部湾国际滨海度假胜地的核心,其发展成效直接影响后者的成色。被誉为‘海上香格里拉’的涠洲岛通过‘旅游+’‘+旅游’,与文化、生态、农业、红色等深度融合,从民宿到宿集的升级,从‘网红’到‘长红’的探索,可以且应担当起北海度假的最亮色。”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副教授曹世武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涠洲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不仅需要广大驻岛干部奋蹄扬鞭,还要顶层谋划和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产品和进行供给侧改革。
驴妈妈旅游网创始人洪清华参加“文化北海”建设周活动时,曾给涠洲岛出了一个有趣的思路:基于海岛文化的共同基因,把涠洲岛打造成“爱情岛”。火山石具有海枯石烂的浪漫基调,老教堂象征山盟海誓,加上美丽的渔民传说,美味的海鲜盛宴……很多人说涠洲岛的自然资源不亚于印尼巴厘岛、希腊圣托里尼岛,却说不出它为何没能像这些世界名岛一样,成为明星结婚圣地,带来世界级的影响。洪清华的建议或许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如何加快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步伐,让涠洲岛跻身世界名岛之列,值得深思。(记者 蓝永前)
(责任编辑:罗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