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港南区:以香江文脉筑魂 治水兴业聚民心
初冬时节,走进贵港市港南区瓦塘镇香江村,三三两两的村民在香江码头边的古树下休闲娱乐,几名游客在香江书法碑林前驻足观看,整洁的古朴观景阶梯蜿蜒至江畔,让人联想到龙舟赛时的热闹场景,村中还设有龙舟文化馆、香江烧鸭文化馆,香江村正以水为脉,深挖文化潜力、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香江码头。(梁永艺 摄)
据香江村党支部书记谭敏健介绍,清朝以前,香江码头是贵港三大码头之一,因转运八角、桂皮等香料,码头常年弥漫香气,郁江流经该村的河段遂被称为“香江”,村子也因此得名。《徐霞客游记》中“又五里而暮,剩月行十里,泊于香江驿”的记载,更印证了这里曾是郁江干流上的重要驿站,水上交通便利、商贾云集,诸多传统技艺也在此代代相传。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香江”曾受网箱养鱼、生活污水污染困扰。自河长制深入推进后,贵港市开展河湖库“清四乱”专项整治,全面清理养殖网箱、取缔排污养猪场;香江村探索“分散式治污”模式,以10-20户为一组修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同步建立垃圾集中清运机制,彻底杜绝“垃圾入江”。如今,郁江这条曾经的航运古道,重新呈现“岸绿景美、水清河畅”的新貌,为村庄发展筑牢生态根基。

香江村龙舟文化馆。(梁永艺 摄)
生态向好的同时,香江村的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也多点开花。村民最引以为傲的“瓦塘香江赛龙舟习俗”,已在郁江沿岸扎根300余年,目前村中共有8支龙舟队、176名队员,端午时节龙舟竞渡时,江面鼓声、呐喊声此起彼伏,赛前“祭拜河神”“龙狮表演”“河灯祈福”“生态放生”“共享龙舟饭”等十余项活动,更吸引上万民众参与这场亲水、敬水、乐水的民俗盛会。香江村民兵营长赖凡自豪地说:“每逢端午节,在外打工的队员都会提前一个月回村训练,还自发筹钱购置装备,龙舟成了凝聚邻里的纽带。”
2016年,该习俗被列入第四批贵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香江村成立龙舟协会,目前,协会共有14名会员,除传承龙舟文化外,还为香江村龙舟队参加全国各地的龙舟赛事等提供服务。2014年起,香江村开启香江古码头改造工程,将其升级为龙舟观看平台,同步逐步完善各类观赛配套设施。2021年,该村成功获评“香江龙舟竞渡3A景区”。村内还配套建有香江文化展示中心、龙舟文化馆、香江烧鸭文化馆及美术馆,全方位展现地域文化魅力。
香江烧鸭技艺的流传,也与龙舟文化紧密相关。谭敏健说,相传龙舟赛前“祭拜河神”时,人们会摆放熏烧的脆皮鸭子,其中廖氏先民烹制的烧鸭最为美味,这一技艺流传至今,已成为贵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香江村有6家烧鸭店,贵港市内还有10家分店,不少游客专程前来品尝,非遗技艺转化为富民产业。

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贵县人民自卫军指挥部旧址。(梁永艺 摄)
除传统技艺在香江村发扬光大,郁江的红色基因在香江村也得到继承和传扬。1944年12月,中共领导的贵县抗日自卫队在此设伏,击溃日军船队并击毙日军大队长等40多名日伪军,书写了壮烈的抗日篇章。2021年,该村按原貌复原作战指挥室场景及烈士遗物。2023年,旧址开放以来,每年都会有政府机关、学校等单位组织人员前来参观学习,这里已成为贵港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文旅融合注入红色力量。
依托郁江滋养的良好生态,香江村更打响“荔枝之乡”品牌,全村种植荔枝4000多亩,是港南区荔枝种植面积最大的村庄。借着治水带来的生态红利,村里推进荔枝品种改良,目前80%-90%的荔枝园已完成“品改”,2025年产量达2000多万斤,年收入约1亿元。生态美、产业兴也吸引年轻人返乡,该村村民赖志福夫妇放弃广东螺丝厂生意,回村创办百弘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10名村民家门口就业。“既能赚钱,又能照顾老人孩子。”赖志福不仅实现“把家安在江边”的愿望,更带动乡亲共同增收。
谭敏健表示,未来香江村将以3A景区为契机,计划修建江边公园、文化长廊,推进村道“白改黑”,让郁江水更清、村庄景更美、百姓的幸福感更长久。从治水护河守住生态底色,到文化传承凝聚精神力量,再到产业发展交出民生答卷,如今的香江村,正徐徐展开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文:黄露、穆德爽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