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壮美广西>

​故事里的郁江(八)从古堨坝到“水上长城” 安澜邕水守绿城

2025-11-20 16:29

来源:中国网广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八月中旬,采访采风团来到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同江村三江坡,在这片左、右江汇流处形成的“半岛”上,“邕”风古韵扑面而来,那些属于邕州的古老记忆,在这里都能找到碎片和印痕。“明清以来,当地村民汲取前人经验,在河边修筑堨坝,丰水期拦截江水避免洪灾,枯水期则拦截出水并以水塘蓄水,避免断流。”三江坡民间学者、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三江坡村民宋多河介绍说,从现存的古堨坝遗迹来看,三江坡作为古骆越的鱼米之乡,随处可见防洪固堤的治水智慧。“从清朝道光年间一秀才宋衡所撰《重建庙前廊沟桥》碑文来看,用糯米汤拌石灰砌青砖的‘廊沟桥’已有超过200年历史。”如今,斑驳的“廊沟桥”已渐渐隐入良田沟壑,而随之崛起的,是一座“坚如磐石”的水上长城。

秀美邕江。 (卢伊琳 摄)

从历史之痛到防洪初心

邕江防洪的历史印记,早可追溯至宋代。在南宁市青秀区中山街道中山社区邕江北岸、距邕江大桥约300米的邕江防洪古堤,初为宋代护城基,因滨江土薄屡修屡溃。据《南宁府志》记载,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成51丈石堤,后又于1753年、1787年、1846年、1850年四度重修;如今尚存的80米长、9米高石堤,是南宁现存最大的清代防洪设施,200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升格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古堤作为邕城一景,与璀璨灯火相拥,默默守候着安澜邕水。

说起近现代的防洪工程,现年83岁的南宁市邕江防洪排涝工程管理中心原总工程师田显华记忆深刻:“1972年1月5日,邕江大堤正式开工建设,7000多人在当阳街一家商场前召开誓师大会,之后,大家拿着锄头、扁担就上了工地。”这一切的缘起,是1968年的特大洪水——当时南宁受淹面积达83.83平方公里,176条街道泡在水中,随后,自治区决定启动邕江防洪大堤建设,1971年底成立“邕江防洪大堤修建指挥部”,1972年正式动工。

1972年1月5日,南宁市召开修建邕江防洪大堤开工誓师大会。(南宁市水利局供图)

“因为没有机械化设备,当时施工条件十分艰苦,全靠群众手挖肩扛。”田显华说,直到1981年,防洪大堤第一阶段才建设完成,共建成28.85公里堤防,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可抵御78.70米水位的洪水。但初代堤防的脆弱,在后续洪水中逐渐显现。1994年,邕江出现75米多的水位,时年,田显华在南宁市邕江防洪排涝工程管理中心工程技术科工作,他说,某堤段的办公楼旁突然出现管涌,他们用沙袋、碎石压上去抢险,守了整整一天才稳住。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1987年,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将南宁市列为全国25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1992年《广西南宁市防洪规划报告》编制完成,1995年8月获自治区政府批复,明确防洪标准为“近期50年一遇、远期100年一遇”。此后历经两次修编,按照新的防洪标准逐步进行改建和扩建,根据最新规划,南宁市需建设防洪堤132.488公里、排涝泵站51座、防洪闸78座;而2001年的特大洪水,成为推动防洪思路转变的关键节点。

2001年南宁遭遇特大洪水。 (南宁市水利局供图)

南宁市邕江防洪排涝工程管理中心四级调研员袁遥说,南宁自古以来都是块“福地”,原因是南宁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台风很少正面袭击;南宁的内河海拔高于母亲河邕江,鲜有大的洪涝灾害发生。“但2001年7月,第三、四号台风先后影响郁江上游左、右江流域,两流域同时涨水,当时仅建成20多公里堤防,且多为土石混合堤或土堤,上游又无枢纽调洪,双台风叠加下防汛压力极大。”袁遥时任南宁市水利工程管理站副站长,以一线巡堤“黄牌专家”身份参与防汛工作,他回忆说,“当时,洪峰水位达77.95米,超警戒水位4.95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大洪水。雅里段(今五通庙地段)出现管涌,水带着泥沙喷涌而出,地面都陷了个坑,目测出水点与江面水位差达15—16米。”

2001年7月初,邕江遭遇特大洪水,解放军驰援邕城救灾。 (卢伊琳 摄)

危急时刻,永新城区(现西乡塘区及部分兴宁区)组建“敢死队”,并要求每100米布置一个党政干部日夜坚守,及时发现处置了多处险情,上级还派驻一个营的士兵驻扎堤上。“晚上灯火通明,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高喊口号提振士气,那场景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回忆起当时抗洪抢险的瞬间,袁遥感慨地说,那次洪灾,南宁36万多党政军民投入抗洪抢险,在邕江抗洪史上留下深刻印记。

从土堤挡水到“堤库结合”

2001年的洪灾可以看出,“单一堤防”无法抵御洪水的侵袭。“2002年开始的‘堤路园’工程,是南宁防洪的第一次跨越式升级。”南宁市邕江防洪排涝工程管理中心防汛科科长陈东说。自1995年入职以来,陈东亲历了防洪系统升级的关键阶段。据他回忆,当时市委、市政府投资20.13亿元,打破“只挡水不实用”的传统堤防模式,将防洪堤与城市道路、滨江景观结合,“至2005年共改扩建堤防59.93公里,防洪标准从‘20年一遇’提至‘50年一遇’,对应的防洪水位从78.70米升至80.50米”。

老口航运枢纽。(黄耀光 摄)

更核心的突破来自水利枢纽的“联合作战”。陈东介绍,2016年老口航运枢纽、2018年邕宁水利枢纽相继投用,与早在2006年竣工的上游百色水利枢纽形成“三库联动”,与加固后的堤防系统协同联动,形成了“堤库结合、滞洪削峰”的现代化防洪体系。“这相当于给邕江装了‘调洪阀’——洪水来临前,上游水库提前腾空库容,截流部分洪水;洪水过境时,通过枢纽调控下泄流量,结合堤防,市区防洪标准已接近‘200年一遇’”。

与此同时,硬件网络与应急机制也同步完善。“截至现在,我们建成了549个监控点、28个泵站、9个管理所,覆盖全市主要堤防、闸门。”陈东介绍说,“我们还设有四级响应机制,各部门按预案行动。2024年9月,南宁市洪水最高水位76.28米,超过警戒水位3.28米,我们关闭32座防洪闸,开启27座泵站,累计抽排4649.26万立方米涝水,城区没有一处被淹。”

2024年洪峰过境南宁。(梁永艺 摄)

“以前洪水来时,百姓担惊受怕,军民齐上阵抗洪;现在洪水来了,大家能登高‘看洪’、泰然自若,这是时代的进步,邕江防洪体系的变化,也是一部城市发展史。”袁遥说。

从防洪减灾到民生蝶变

在南宁市邕江防洪排涝工程管理中心的监控室里,陈东指着沙盘向采访采风团介绍,绿色代表“50年一遇”堤防,黄色代表“20年一遇”堤防,红色代表待建部分。南宁防洪成效既依赖完善的工程体系,也离不开各级政府制定的防洪应急预案,如今,经过多年优化防洪预案已相对成熟。“防洪工作的核心就是‘堤、闸、泵’协同。平时内河闸打开,让内河水自然流入邕江;洪水来了先关闸,用堤防挡外洪,再用泵站把内河水抽排出去,既防外洪又排内涝,形成闭环。”陈东说。

了解南宁防洪工程建设规划情况。(陈惠 摄)

在南宁防洪事业的岁月长卷中,一代代水利人始终怀揣守护邕江安澜的初心,以同舟共济的担当接续奋斗、薪火相传。即便退休后,田显华仍在为防洪事业出力:“2005年到2013年,我参与编制《防洪大堤志》,主要负责写‘防汛措施’‘白沙堤施工结构’等章节内容,为南宁防洪事业尽绵薄之力。”袁遥则感慨:“从2001年靠人扛沙袋,到现在靠系统调度,南宁防洪的变化是‘脱胎换骨’。以前说‘洪水无情’,现在我们有信心让洪水‘绕道走’——这就是防洪工程的意义,守护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守护着城市蓬勃发展。”

陈东还介绍说,在1972年修建防洪堤时,南宁市就启动了“水上人家”安置工作,而“百里秀美邕江”工程启动后,这项工作迎来收尾:“3800余名‘疍家人’全部上岸,现在他们住上了商品房,有的还在沿江景区工作,再也不用‘看天吃饭’”。

据统计,邕江防洪大堤建成投入使用以来,截至2025年10月,共抵御超设防水位洪水81次,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今邕江沿岸,早已突破“防洪堤”的单一定位,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航运方面,3000吨级船舶可直达南宁港,2024年,矿建类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29%,有力畅通“南宁渠道”,助推西部陆海新通道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2015年,南宁市以‘治水、建城、为民’为主线,启动邕江综合整治与开发利用工程。2018年10月,邕宁水利枢纽下闸蓄水后,邕江常水位从此前的约 63米稳定提升至67米,城区水面率从 8%提高至10.5%。随着邕江水深增加、水面扩宽,船舶航运能力也随之提高。”陈东介绍道。

优质水资源是文旅经济的核心吸引力。安澜邕江让绿城南宁实现了“以水兴旅、以旅富民”的良性循环。2024年邕江游船累计出航2214次,同比增长43%,“青山下”“邕江畔”户外露营成为网红旅游项目,水漾市集年吸引客流超百万人次;依托“安澜健康水带、绿美景观林带、绿色交通带、文化休闲带、滨水经济带”“五位一体”的绿美碧带,邕江沿线已形成多元消费场景。

广西南宁交投航运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求知介绍,老口航运枢纽与邕宁水利枢纽建成后,邕江水面趋于平稳,为航运与旅游开发奠定基础。2018年公司开发邕江观光游船业务,2021年,又结合“建党百年”契机,推出以游船为载体的“红色主题游船”,目前已针对不同客群打造5艘游船,年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年营收达千万元。“十几年来,邕江两岸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两岸多为黄土,不少人圈地种菜;目前,两岸通过综合整治,到处是景观带和休闲设施,群众在江边散步、打卡,吹江风、看江景,夜晚两岸灯光璀璨,美不胜收。”廖求知说。

邕江夜景。(梁永艺 摄)

说起邕江的防洪史,宋多河说,他清晰地记得,2024年9月13日凌晨,当他还在为发现古河堤、古堨坝而佐证三江坡是古城遗址而兴奋时,南宁市融媒体中心正直播南宁中心城区洪水过境。“因为经历过2001年全民抗洪的日日夜夜,眼前这一幕让我格外感慨。每一道堤坝的筑牢、每一次洪水的抵御,都在共同构成城市发展的核心脉络,也镌刻着一代代南宁人守护家园的印记。”

从“糯米汤拌石灰砌青砖”的古堨坝到数字化管控的“水上长城”,邕江的防洪史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篇章,它与南宁城市建设发展紧密交织。如今,这条曾“谈洪色变”的江河不仅成为“200年一遇”的安澜屏障,更入选2024年全国幸福河湖案例,书写出城水相融的新答卷。南宁市水利局水利工程建设科副科长邓志远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推进白沙堤等郊区堤防升级,2035年前完成132.488公里规划堤防建设,把所有郊区堤防都提至‘50年一遇’。”这条滋养古城的“母亲河”,将继续以安澜之姿,守护南宁的未来。(文:黄露、陈惠、穆德爽、卢明发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