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庞淇文:以毫厘之精,铸时代之器
在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传动件公司的变速箱铸件车间里,庞淇文站在数控加工中心的操作台前,观察着设备参数,以及变速箱箱体的加工情况。“十几年前我刚入行时,很多核心零部件还依赖进口。如今,从产品的研发试制到批量生产,我们已经实现了全链条自主化运作。”庞淇文的话语中透着自豪。

庞淇文在操作数控加工设备。(宁金阳 摄)
作为数控加工领域的高技能人才,他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数十项荣誉。2025年,他获评了中华全国总工会认定的“大国工匠”人才。
毫厘见真章,匠心铸重器
2011年,怀揣着对机械加工热爱的庞淇文从技校毕业,进入柳工。面对学校所学与企业实际之间的差距,他没有退缩。“数控加工差一丝,产品性能差千里。”老师傅的一句叮嘱,成为他职业生涯的第一课。从那天起,他下班后时常留在车间,反复琢磨工艺流程、现场刀具应用以及练习编程操作,车间深夜的灯光见证了他从生疏到熟练的蜕变。
庞淇文在调试检测工具。(宁金阳 摄)
凭借着不懈钻研,他蝉联三届广西数控技能大赛冠军,从一线技工中脱颖而出。通过十余年在岗位上的钻研与历练,他不仅熟练掌握车间近2000把数控加工刀具的性能,更将零件加工精度稳定控制在0.005毫米内,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十二分之一,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创新破枷锁,实干显担当
面对难题,庞淇文始终秉持着“立足现场、直面现物、解决现实问题”的“三现”理念。2022年,公司引进德国进口加工中心设备,面对陌生的操作系统,庞淇文开启了“白加黑”工作模式:白天跟着设备工程师学习安装调试,晚上回到岗位完成生产任务。短短两个月后,他实现了多款变速箱在新设备上的顺利生产,更通过技术优化将生产效率提升了33.8%。
不仅如此,他带领团队攻克的“工程机械传动件精密加工技术”,为柳工高端设备国产化奠定基础;参与研发的“高寒地区传动件系统解决方案”,已成功应用于柳工南极科考设备,保障科考队在极端环境下的作业需求。15年来,他参与完成20余项技术创新、60余项技能攻关和80余项成果转化,创造节约经济效益超5000万元。
带徒传薪火,育人树标杆
“我说你听,我做你看;你说我听,你做我看。”这16个字,是庞淇文在培养青年技术员时总结出的心得。2017年,他成立创新小组,如今已发展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他累计带徒50余人,培养出10余名青年技能骨干,其中4人获评“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1人获评“广西技术能手”,助力产业工人队伍蓬勃发展。
“大国工匠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庞淇文说,“工匠既要精益求精,也要敢于创新、乐于传承。”面对未来,他计划围绕核心零部件电动化发展、智能化方向深化研究,同时培养更多复合型技能人才,为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注入持续动能。
柳州厚沃土,工匠立潮头
庞淇文是柳州培育的第二位大国工匠。据柳州市总工会党组书记韦玮介绍,柳州市通过设立“柳州工匠日”、出台“人才新政2.0版”等举措,以制度保障厚植工匠成长沃土。同时构建“工匠学院+职业院校+企业工匠学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架构,创新推出“立匠心—育匠人—造匠才—铸匠魂”四阶成匠培养体系,为技能人才提供系统化培养路径。
截至2025年10月,柳州市技能人才总量达67.3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5.11万人,涌现出全国技术能手54名、广西技术能手507名。这片工业沃土,工匠精神薪火相传。越来越多如庞淇文一般的大国工匠,以其精湛技艺和创新精神,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征程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宁金阳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