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池昭就:三十载淬炼“中国精度”
在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快速制造基地,池昭就正专注地演示着精密锉削。他手中锉削的零件精度达到0.005毫米,这个仅相当于头发丝十五分之一的精度标准,正是池昭就日复一日坚守的匠心刻度。

池昭就演示精密锉削。(宁金阳 摄)
池昭就自1994年进入玉柴工作,已在发动机模具装备制造一线坚守30年,2025年荣膺“大国工匠”称号。从普通学徒成长为行业顶尖技能专家,他的职业生涯见证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精工至微:从“毫米”到“微米”的极致追求
“刚入厂时,技能不足,于是我暗下决心补短板。”池昭就回忆道。当时,相关的技术资料有限,他就跟着技术员在实践中训练,一步步积累经验,逐渐掌握技能诀窍。
锉、削、磨、抛,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池昭就一练就是三十年。从最初的1~2毫米精度,到0.1~0.2毫米的突破,再到如今的0.005毫米,每一个量级的提升都耗费数年心血。“手上功夫要过硬,重复是掌握技能的必由之路。”池昭就说。他常常在工作台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手上的老茧磨了一层又一层,指纹都磨平了。

池昭就展示测量精度。(宁金阳 摄)
正是这种极致追求,让他首创了玉柴钳工“三精一法”——精密测量技能、精密钻铰孔技能、精确锉配招式和独有的工艺技法。30年间,他亲手打造了5200多套精密模具,覆盖从轻型到大型柴油机的全系列产品,成为玉柴产品质量的核心保障。
创新突围:以数字智造打破技术壁垒
在传统发动机制造中,模具与砂芯制作周期长、成本高,严重制约新品研发速度。当玉柴率先涉足3D打印这一全新领域时,池昭就主动扛起攻关重任,开启了从“手工打磨”到“数字智造”的跨界突破。
面对设备操作、材料选用、工艺优化等一系列难题,他带领团队开启“连轴转”模式,白天在车间反复调试设备参数,夜晚查阅文献、推演工艺方案,历经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突破技术壁垒,创新形成了“3D打印+无模精密铸造成型”增减材复合快速制造技术,将新品开发周期大幅缩短。该技术支撑的科研成果《复杂铸件无模复合成形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先后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在行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浪潮中,池大师勇立潮头,积极推动3D打印技术在玉柴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广西玉柴模具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殿毅介绍,池昭就创新研发的3D增减材复合快速制造技术,颠覆了传统生产工艺,让快速制造行业掀起了一场工艺革新的潮流。
攻坚克难: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
在柴油机制造领域,气道作为柴油机的“心脏”,其设计制造技术长期被欧美国家垄断,国内企业只能高价引进模具,且技术受制于人。面对这一“卡脖子”难题,池昭就带领团队毅然踏上了自主攻关之路。
经过十余年的持续攻关,池昭就团队累计制作一千多套气道模具,经历了无数次设计调整与性能测试。他们借助数字化模拟仿真技术,结合实际工况反复迭代,最终成功研制出符合国情的低排放、高功率、省油型气道技术,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气道模型,彻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我国柴油机气道技术从手工试制迈入数字化时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大型构件制造领域,他们攻克V型大船机气缸体快速制造技术。依托3D增减材复合技术,玉柴全系列国六新品实现快速试制,每年开发10多种新品样机,累计节省开模费用6000多万元。
在材料技术领域,他带领团队突破高强度材料应用瓶颈,成功开发HT300、RT450、QT1000-5等高牌号材料生产技术。其中,QT1000-5超高强度球墨铸铁技术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达到国际领先水平;QT700-10超厚大件双高球墨铸铁熔炼技术更是成为行业唯一,高牌号球墨铸铁技术荣获广西科技进步奖。
薪火相传:培育新时代工匠梯队
“师傅是我前行路上的灯塔,”池沼就的徒弟黄原霖说,“他手把手教我技艺,一言一行教我做人。”为了试验工艺的优秀方案,他带着黄原霖反复试验几十次;为了一个细节的完美,他在工位上坚守到深夜。这种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和对责任的无限担当,成为黄原霖不断学习和努力的方向。2019年,黄原霖荣获“玉林市工匠”称号,这也是池昭就技艺传承的生动体现。
池昭就深知“工匠精神不是一个人的独行,而是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共同托举”。他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累计为6000人次开展理论与实操培训,培养出26名技师、8名高级技师。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开创的“三精一法”等钳工绝技传授给徒弟,注重培养创新思维与攻坚意识。在他的悉心培育下,多名徒弟在全国及广西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还荣获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西工匠等荣誉。
三十年磨一剑,池昭就用一双巧手、一颗匠心,在毫米与微米之间雕刻出“中国精度”,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搭建起“中国桥梁”,彰显了产业工人在时代发展中的核心价值。这份精益求精、薪火相传的工匠精神,铸就了中国智造最坚实的根基与最厚重的底色。(宁金阳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