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郁江(七) 邕江之源 骆越文明的古今回响
南宁市江南区作为“中国平话文化之乡”,自2015年起已成功举办九届平话文化旅游节。2016年,“江南平话山歌”被列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名录,江西镇作为平话传承地组建了平话山歌队,以平话山歌宣传党的好政策,讴歌各民族团结互融的美好生活。
文脉溯源——平话、“那”文化的千年积淀
至于平话的由来,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南宁市民间学者、宋村村民宋多河说,秦汉至唐宋时期,中原汉人不断迁徙到岭南地区与百越族混居,产生融合百越土著语言元素的汉语方言。而早期来邕的汉人称“云队人”,所以,三江口合江半岛、鸡龙山半岛和扬美半岛等地民众使用的合江平话也叫云队话。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云队”常指军旅或部伍,因此可窥见秦汉时期在三江口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影子。“合江半岛虽不断被人遗弃,但雁过留声,合江平话是上古汉语的活化石。”宋多河说。

三江口。 (梁永艺 摄)
而据史料记载,作为汉语十大方言之一,“平话”则起源于中原,1053年,北宋名将狄青率军队进入广西平定叛乱,一部分军队屯守于邕江南岸的平南村(现亭子码头附近),随着他们及后人定居于此,他们所讲的“平南村话”简称“平话”;另有一说,为纪念狄青的“平南”之功,故将狄青部队落户务工的附近区域称为“平南”,但无论哪种说法,距今也只有970多年历史。而宋多河所言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合江平话是上古汉语的活化石”溯源有据。流传至今,南宁主要形成普通话、白话、平话和壮话等共存的语言格局。
语言,承载着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历史传承,右江、郁江流域的“那”文化便是壮侗民族地区用语言描述稻作生产,为后人留下丰富多彩的“那”文化习俗和文化遗产的见证。
宋多河介绍,通过大石铲的出土,可以推断,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左、右江和郁江流域的瓯雒族群就发明了水稻种植技术。在壮语中,“瓯”是“我”,“雒”是插秧的动作,“雒那”是耕田,“瓯雒”是“我们种田人”。秦汉以前三江口地区很多海拔在78米左右的地方是古老的雒田之一。后来人们称水稻田为“那”,以“那”命名村落、地名,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所以,在合江半岛周边有那章、那莫、那廊和那左等村庄;宋村右江右岸有那芒、那罩、那练和那俊等千亩良田。
这些地名不仅记录了先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更承载着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智慧,成为研究壮侗语族历史文化的珍贵线索。
文脉传承——骆越文明的古今回响
无论是平话文化、那文化,只是骆越文明在郁江流域的一个缩影,壮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在邕江两岸创造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稻作文化、航运文化、龙舟文化、铜鼓文化、宗祖文化、疍文化等等。随着这些文化不断发展和传承,为南宁这座城市增添了无限的内涵和韵味。
宋多河深知,只言片语难以道尽南宁三江口的千年往事,难以铺展古老的“骆越”文明。于是,自2017年起,他便将多年来在报纸、书刊和网络上发表的民俗风情、传说故事以及诗歌民谣等资料,反复修改和编辑整理,编著成《南宁三江口的烙印》一书,供专家学者参考和有关部门借鉴。全书共600多页,从历史典籍到现代发掘,从泰风汉韵到壮音平话,道尽了邕江之源的前世今生,为采访采风团提供了大量的、翔实的史料参考。
众所周知,南宁,最鲜明的底色莫过于各民族和谐共处的风貌,以及海纳百川的包容品格。而追根溯源,也在三江口找到了答案。

采访采风团实地走访三江口。 (卢明发 摄)
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理事长、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蒋廷瑜在为《南宁三江口的烙印》代序时,总结出南宁市具有“和合文化”的起因:先秦时期岭南土著主要是百越人,古骆越人作为百越的分支主要聚居在南宁三江口地区。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发卒五十万”开始,百越土著逐渐整合于来自中原(泛指黄河流域)的汉人之中,形成广府、潮州和客家等不同的汉族民系,而未被融入汉族的百越土著,则逐渐发展成壮(侗)、布依、黎、瑶等少数民族,未被融入汉族的古骆越人东汉时期被称为“乌浒”,唐宋及之后有“俚”“僚”和“僮”等不同名称,1965年把“僮”改为“壮”,所以壮族,被认为是古骆越人的直系后裔。而一直以来,无论是讲壮话的壮族人,还是讲平话的汉族人,他们在清朝时期,就以读书人和民俗神职人员为主体的乡绅组成“福和会”以德治境,这种以和为福的现象,与程思远先生所命名的“中华和合文化”高度吻合,“和合文化”自古以来被南宁三江口地区各族群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

今日的三江坡。 (梁永艺 摄)
今天的三江坡,大榕树依旧繁盛,曾经在船上唱着疍家叹歌“邕江河水滩连滩,撑船摆渡求三餐”的疍家人已经成为城市的新主人;南宁平话师公戏以其独特内涵与韵律,扎根于群众历演不衰;亭子油炸粽与扬美沙糕传续着古老的舌尖记忆;三江坡的村民们自发组建平话山歌队,以乡音传唱乡愁,延续着本土文化血脉;邕江岸的“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正在时空交错中呈现出熙熙攘攘的景象……2019年,南宁市同江村三江坡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片土地在沧海桑田中,重新拥有更厚重的注脚,那些沉积在邕水之源悠悠青史,那些埋藏在三江坡的古老印记,正静静等待着后人去揭示。(文:黄露、穆德爽、陈惠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