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壮美广西>

故事里的郁江(五)右江之上:赓续红色基因书写治水兴业的百色答卷

2025-11-10 11:06

来源:中国网广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初秋九月,采访采风团走进百色市,循着伟人的足迹,从青石斑驳的大码头,漫步曾经人声鼎沸、商贾云集的解放街,瞻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经风雷激荡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粤东会馆)、百色起义纪念馆以及碧波荡漾的百色水利枢纽等地,切实感受往昔澎湃的革命之情和右江流域的民生之乐。

百色起义纪念馆。(梁永艺 摄)

从“精神高地”到红色传承

一座纪念馆,一部英雄史;一条右江水,一腔赤子情。百色起义纪念园文博研究馆员麻高介绍说,右江是百色的母亲河,横贯百色南部,一年通航时间久、运量大、运价低还相对比较安全,近代以来一直是云南、贵州、百色地区商品货物通往香港、澳门、东南亚的黄金通道,也是外地商品货物进入百色和云贵的黄金通道,当时,百色民族企业黄恒栈就是依靠右江做运输贸易不断发展壮大。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家正是利用右江这条黄金通道,完成了从南宁到百色的战略大转移。

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的麻高说,1991年毕业后,他来到百色起义纪念馆研究室,当时觉得这只是一份工作,但当他认真研读这段历史,收获的不仅是崇敬和感动,更自觉担负起传承百色起义精神的责任。

对话百色起义纪念园文博研究馆员麻高(左三)。 (梁永艺 摄)

“无数百色起义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百折不挠,奉献拼搏,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的百色起义精神,是这段历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好这一精神,营造自己的‘精神高地’,既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战略目标,也是需要不断探索的崭新事业。”麻高说。

一直以来,百色市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百色起义精神研究及红色文化育人工作,除大力打造红色文化阵地外,还结合文旅产业发展建立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麻高介绍说,2023年,百色起义纪念馆策划并推出红色舞台情景剧《右江潮》,以百色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韦拔群组织农民运动、右江甘孟山跳崖壮士、黄文秀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通过“文物+情景剧”的形式,打造了一堂意义深远的“大思政课”,在广西高校反响热烈。

随后,采访采风团走进位于百色市解放路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的“粤东会馆”,讲解员甘潇云介绍,该单位经常组织市内中小学生在旧址内“学唱红军歌、学编红军草鞋、学打红军快板”等红色精神传承和研学活动。

走进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 (梁永艺 摄)

百色起义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副研究馆员黄蔚林说,自1978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该旧址已先后接待多位现任及历任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观众500多万人次,1997年被中宣部确定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甚至民间流传着“不到红七军军部旧址,等于没到过百色”的说法。

如今,在粤东会馆所在的长达300米的解放街,仍保持着起义爆发时的历史环境风貌,两侧独具岭南风情的骑楼透露出这座英雄城市往昔的辉煌与沧桑。解放街的尽头就是右江大码头,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雷经天、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就是在大码头登陆,来到粤东会馆,领导和发动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2016年,百色市推出“美丽右江”游船项目,该项目以大码头为起点,按当年邓小平进入百色境内的线路,重走“小平路”,游客在欣赏沿江风光同时,追寻红色记忆,铭记光辉历史。据介绍,“伟人1号”和“红城1号”两艘游船可同时容纳132人乘坐,年最大承载量24万人次。近年来,该项目还整合利用丰富的历史资源,积极开展红船研学、团建、“红色之旅+民俗”等融合宣教活动,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实现文旅深度融合,推动百色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从安澜右江到黄金水道

“历史上,右江下游市县长期遭受洪涝灾害之苦。”百色市水利局局长鄢永库回忆说,“上个世纪90年代,我当时在百色读书,因为宿舍就在右江边,每到汛期,睡觉都不安稳。”

作为郁江上游,右江、左江河段洪水频发,位于郁江中游的南宁市及右江沿岸地区历史上多次受到洪涝灾害的侵袭。1994年、1998年广西发生全区范围的特大洪涝灾害,首府南宁受到严重威胁。2001年,“榴莲”“尤特”双台风来袭,导致右江发生8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百色市182个乡镇195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近40亿元。

实地走访百色水利枢纽。 (梁永艺 摄)

“2001年7月4日,洪峰来袭的现场像灾难片一样,黄泥水、大木头、垃圾甚至牲畜尸体都顺流而下,水位肉眼可见地涨起来,那一幕终生难忘。”百色水利枢纽管理中心主任杨珺回忆说,百色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改善了右江沿岸防洪安全状况。工程通过拦洪、削峰、错峰,基本消除了百色、田阳、田东、南宁隆安等右江中下游沿岸市(县)50年一遇以下洪水灾害;与南宁老口航运枢纽联合调度,结合堤防工程可将首府南宁市防洪能力由5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

1997年参加工作的杨珺,见证了百色水利枢纽的建设过程。他说,当时建设条件十分艰苦,炎热的夏天,能有一台电风扇、一张竹席都感觉很幸福。也许是建设者们从右江流淌的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位于右江上游的百色水利枢纽工程,于2001年10月开工建设,2006年4月投入运行。截至目前,已实现连续安全运行7000多天,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旅游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杨珺说,百色水利枢纽也解决了珠海、澳门“咸潮入侵”难题,珠海水务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与澳门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也经常专程来到百色水利枢纽交流拜访,围绕百色水利枢纽对珠澳两地水资源保障的进一步合作展开交流。

百色水利枢纽。(梁永艺 摄)

鄢永库介绍说,百色水利枢纽为右江流域带来了从“水害”到“水利”的根本性转变。汛期时,枢纽通过科学调洪蓄水,有效削减洪峰,守护沿岸安全;同时储蓄水源,为广阔农田提供稳定灌溉保障,彻底告别老百姓“靠天吃饭”的困局;还为周边区域的生产制造、居民生活提供电力支持;枯水期通过精准水量调节,确保河道水位稳定,让大型船舶可全年顺畅通行。右江的航运价值被真正激活。

“右江‘黄金水道’的定位,也应该是从2006年起正式从概念走向现实,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脉。”鄢永库说,本世纪初,百色水利枢纽建成时未同步建设通航设施,云南富宁港与两广地区的水运通道“中断”了。如今,随着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工程与平陆运河同步推进建设,预计2026年底试通航后,云南货物经此进入平陆运河直达北部湾港,较经广州港出海缩短560公里,西南地区水运效率将实现跨越式提升。

“同时,随着右江‘黄金水道’正式通航,其带来的物流红利更催生了新的产业布局,目前我们正规划建设‘前港后园’式产业园区。”鄢永库表示,依托黄金水道沿线的码头资源,通过便捷的水运网络,可以将原料或半成品运至百色加工,再将成品借助水道运往市场,让百色从物流节点升级为产业加工节点,真正释放黄金水道带来的长期发展红利。

从水清岸绿到治水兴业

百色市始终以系统性思维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近几年,百色市完善对右江流域的保护和治理,打出了一套河湖治理“组合拳”,形成“生态优、产业兴”的良性循环。

网箱养鱼曾是右江流域周边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但随着养殖规模无序扩张,其带来的行洪安全隐患与水体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为此,自2013年起,百色市逐步推进右江流域网箱养鱼拆除整治工作,在守护河湖生态的同时,为养殖户铺就转型之路。

百色市水利局河长站负责人王国雅介绍,2021年,广西、云南、贵州分别签订了《滇桂跨界河湖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黔桂跨界河湖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就跨省(区)界河流齐抓共管提供制度保障。2022年,广西百色市、河池市与贵州省黔西南州、黔南州出台南盘江(红水河)联防联控联治的工作方案,为广西、贵州两省(区)四州(市)协同联动建章立制。“2018年以来,百色市累计清理了水面网箱养鱼近1600万平方米,百色水库云南库区直到今年也全部清理完成。”王国雅说。

养殖网箱拆除后,曾以该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水库移民及周边居民,面临收入锐减的难题。为平衡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百色市探索出“四方两股一体化管理”生态养殖模式。鄢永库介绍说,百色市创新采用地方政府、水库管理单位、村民合作社及龙头企业通过股权合作形成水库库区协同管护模式,以“不污染水质”为原则,在库区合理投放鱼苗,且全程不投喂人工饲料。投放的鲢鱼、鳙鱼等鱼类,以水底微生物为食,在生长过程中可净化水质,既保障群众收入,又维系流域生态平衡。群众将所在村庄所属的水域面积作为股份,以村合作社的名义与企业进行合作,待鱼类达到捕捞标准后,由企业统一组织捕捞、销售,销售收益按“四方”股权比例分配。其中村民合作社所得收益,会根据群众持股比例(水域面积)二次分红,形成“养殖、增收、护水”的良性循环。2023年,在百色市多个库区试点成功后,因“零污染、易复制、能富民”的特点,被纳入广西河湖生态治理重点推广项目,在全区范围内逐步落地。

澄碧河水库。 (梁永艺 摄)

百色市右江区永乐镇西北乐村,是右江支流上澄碧河水库的搬迁安置移民村,也是“生态养鱼”的受益村。2022年7月,百色市以澄碧湖为核心,开始打造西北乐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示范区。“几年前,村民生活用水与农业生产用水直排入湖,湖边堆满建筑垃圾,村容脏乱不说,还进一步加重了澄碧湖污染。”西北乐村党支部书记罗营回忆道,随着示范区工程的大力推进,该村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累计清运垃圾80余车,全村11个自然屯全部建起污水处理池。同时,动员群众转产上岸,响应号召不在消落带种植农作物。

罗营高兴地说,水质好了,村里种植的芒果、西瓜、圣女果、蔬菜等品质也大幅提升,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产业布局、村容村貌整治、旅游设施建设等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原来脏乱差的小村庄变成了广大游客的“诗和远方”,湖光山色日日新。“三年光景,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未来,百色将探索“流域管理+”“灌区+”的综合发展模式,在流域治理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林业产业、节水灌溉、特色水产业和水文化产业等多方面课题,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目标,将百色的“通道经济”嬗变为“产业经济”。(文:黄露、穆德爽、罗先彬、陈惠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