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郁江(四)百色田阳:千年文脉联结家国使命
右江流域生生不息的布洛陀文化,既是壮民族的精神根脉,也将家国大义的勇毅与坚守深植于壮乡儿女的血脉中。从明代瓦氏夫人抗倭卫国的忠勇担当,到革命岁月里右江红色基因的觉醒与传承,追本溯源,皆源自布洛陀文化中“守疆卫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内核。循着这份跨越千年的精神指引,布洛陀的文脉亦在代代传承中绵延生长,成为续写新时代壮乡华章的文化底色。

右江流域。(梁永艺 摄)
守脉创新以实干传扬布洛陀文化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布洛陀文化在田阳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百色市田阳区布洛陀研究会副会长荷景生向采访采风团介绍,近年来,田阳不断加大布洛陀文化保护与传承力度,投入1.5亿元实施敢壮山景区提升改造工程,将其打造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非遗传承基地;成立布洛陀文化研究会,建立布麽、歌师、歌手名录档案;给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年2万元补助、自治区级传承人每年5000元补助,“布洛陀歌王”黄达佳录制了上千首山歌,整理出版《布洛陀古歌》光碟,让古老文化“活”在当下。

采访采风团采访了解布洛陀文化情况。 (梁永艺 摄)
与此同时,田阳还通过“文化下基层”“欢乐古城周周演”等活动,以及布洛陀文化进校园、进乡村活动,组建布洛陀山歌文化传唱队200人,排练学唱布洛陀朝拜歌、布洛陀敬酒歌等田阳民间山歌,适时进行展演;连续17年举办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每年吸引游客30多万人次;开设《话说田阳》《布洛陀艺苑》电视栏目,利用新媒体扩大宣传,突破地域界限传承千年文脉。
田阳区另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是“壮族狮舞”,田阳区布洛陀文化研究协会副秘书长黄中建介绍,舞狮是壮民纪念始祖传统的民俗仪式。2011年,“田阳壮族狮舞”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而在这片浸润着布洛陀文脉的“舞狮之乡”,舞狮技艺的火种正通过世家血脉代代相传。
现年77岁的李永茂是田阳壮族狮舞的第七代传承人。作为舞狮世家,李永茂的祖父、父亲与长子,分别是第五代、第六代和第八代传承人。多年来,李永茂积极投身非遗传承,自2014年起,他带着舞狮团深入校园开展狮舞培训,培训学员超500人。他的舞狮团还与多地达成表演、培训协议,足迹遍布全国,甚至登上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舞台。
田阳区共有66名像李永茂这样的市级以上非遗技艺传承人,他们用毕生精力将千年技艺淬炼成文化瑰宝,让古老技艺焕发时代光彩。
守疆卫民文化纽带联结家国使命
右江与百东河交汇的田阳区田州镇隆平村那豆屯东北约400米处,静静地矗立着一座六边形土堆墓,在砖砌的墓边墙上,镶有麒麟、玉兔等图案。这里埋葬的是壮族历史上著名的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都是历史佳话。”

采访采风团实地走访瓦氏夫人墓 摄影 梁永艺
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寇到处烧杀抢掠,朝廷军队打了不少败仗。当时广西田州土司府(今田阳区一带)主事的瓦氏夫人,是壮族一位会武功、有胆识的女首领。朝廷知道壮族士兵英勇善战,就调他们去抗倭。当时快60岁的瓦氏夫人主动请缨,亲自带领6000多兵,走了几千里路赶到浙江前线。她冲锋陷阵,和其他军队一起歼灭近2000倭寇,取得抗倭以来最大的胜仗。瓦氏夫人因战功赫赫被朝廷封为二品夫人,后告病返乡,第二年病逝,成为后人敬仰的抗倭女英雄。

瓦氏夫人文化公园。 (梁永艺 摄)
瓦氏夫人墓于1988年被发现,1994年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按明清时期墓葬原貌完成修复。同时,为传扬瓦氏夫人率兵千里抗倭的历史功绩,田阳还建有瓦氏夫人文化公园,将英雄墓葬与纪念景观融为一体。既是游客凭吊英雄的去处,也是当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让这位壮乡女杰的忠勇品格和家国情怀跨越五百年时光,在右江流域持续传递着爱国爱家的力量。
黄中建带来一本《赵世同风范长存》的藏书,他说,壮家儿女的家国情怀与右江河畔红色基因同根同源。出生于右江河畔的赵世同是右江革命根据地后期重要创建者与领导人之一,也是壮族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他早年目睹群众苦难,逐渐萌发革命意识。1929年,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百色起义,赵世同积极响应革命号召,在家乡发动壮族群众,组建农民武装,参与建立右江地区的苏维埃政权,成为当地农运骨干。红军主力北上后,赵世同留在桂西山区,上云南进贵州,在滇、黔、桂三省边区率领游击队开展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群众的支持,多次突破国民党军的“围剿”,“扎根群众、坚守信仰”牢牢保住了革命火种,为右江革命老区红旗不倒作出重要贡献。
治水安邦传承为民造福初心
田阳地处右江河谷,平地较多,素有“桂西粮仓”之称。“在百东河水库修建以前,这里的田是‘望天田’,遇到干旱群众纷纷逃荒求生。”黄中建说,如今这座水库的灌溉效益虽不及当年鼎盛时期,但它承载的“为民造福”初心,依旧是刻在工程里的深刻印记。
百东河是右江的一级支流,距田阳城区12公里,20世纪50年代,田阳及周边地区常受旱涝交替之苦,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与群众生活。为破解“靠天吃饭”的困境,1957年11月,百东河水库建设破土动工。彼时物资匮乏、技术简陋,来自田阳、田东、凤山等七八个县五六万建设者们,自带简单工具,搭棚而居,在悬崖峭壁间开凿渠道,仅用一年时间,这座以民生为初心的水库便初具规模,成为右江灌区最重要的水源工程,近20万人的“大水缸”。
百色市右江灌区管理中心主任农民琨说,百东河水库位于右江河谷中部田阳区头塘镇,1958年10月竣工,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是一座集农业水利灌溉及城镇供水、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库,总库容9192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837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760平方公里,是右江灌区核心水源工程。
60多年来,水库通过200多公里渠道承担着田阳区、田东县32万亩农田灌溉及8.5万人口饮用水供应功能,年均供水量达890万吨,为右江河谷盆地的防洪安全、供水保障、乡村振兴及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百东河水库动工兴建时,时任百色行署专员的赵世同亲任水利工程指挥部指挥长,还有许多曾在百色起义中浴血奋战过的红七军老战士,听闻要修建水库解除旱涝、造福乡亲,主动请缨,带着“革命能胜利,修水库也能成功”的信念投身建设。从建设时的众志成城,到运行中的坚守尽责,百东河水库早已超越了水利设施的属性,成为右江流域群众心中“爱国兴邦、为民谋福”的精神象征,将民生情怀与奉献精神永远镌刻在壮乡大地上。
右江奔流,如壮乡儿女的血脉绵延;文脉铸魂,如家国同心的忠勇担当。在母亲河的守护下,田阳的千年过往与红色记忆交织共生。如今的田阳,正以千年文脉为笔、以时代精神为墨,在右江两岸续写着民族文明的新辉煌。(黄露、穆德爽、陈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