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第3名
10月30日下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三场),介绍“十四五”时期持续筑牢祖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广西有关情况。

发布会现场。(广西发布供图)
“十四五”以来,广西先后出台《关于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的决定》《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全面推行河(湖)长、湾长、林长、田长制,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美丽广西建设成色更足、底色更绿,更加美轮美奂、多姿多彩。主要体现在“五个更加”方面。
一是“生态优势金不换”金字招牌更加闪亮。成功创建1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6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成功命名百镇千村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镇49个、示范村399个。
桂林漓江、南宁那考河、桂林灵渠获评全国美丽河湖,北海银滩、涠洲岛获评全国美丽海湾,桂林市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成功举办2024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广西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在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推介漓江保护实践经验,“生态优势金不换”名片越擦越亮。
二是污染防治攻坚更加有力。2021年以来,广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95.1%以上,2024年达97.1%;PM₂.₅浓度降至26.5微克/立方米以下,2024年达25.4微克/立方米;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保持98.2%以上,柳州市实现五连冠、力争六连冠,今年前三季度7市进入全国前十、10市入围全国前三十;土壤环境总体稳定,粮食和食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三是绿色低碳赋能高质量发展成效更加显现。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打造一批低碳示范试点,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05家、绿色园区11家、零碳园区1家。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超七成,广西每消耗3度电就有2度电来自清洁能源。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在全国首创生态环境与大健康暨宜居康寿品牌,绿色环保招商累计签约项目总金额约750亿元,EOD项目总投资超千亿元,14个授信落地。
四是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更加牢固。广西出台生态保护正负面清单各30条,生态安全、环境健康、核与辐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2021年以来办理行政处罚案件5319起,罚款金额4.37亿元。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积极创建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和南宁国家植物园。创新发布漓江指数,有序推进漓江“山水工程”。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广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第3名,“十四五”以来累计发现动植物新物种249种,白头叶猴由300多只增加到1400多只,东黑冠长臂猿由3群19只发展到5群40多只,涠洲岛海域布氏鲸累计识别个体超过70头次,北部湾海域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接近500头,黑脸琵鹭、白脸琵鹭连续3年到广西北部湾打卡,八桂大地万物竞生、丰富多彩。
五是区域生态环境交流合作更加深入。坚持开放发展、向海图强,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环境保护合作,持续参加香港、澳门国际环保展,先后与周边省份签订九洲江流域生态补偿协议、湘粤桂黔滇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合作协议等,开展跨省界应急监测演练。深化中国—东盟生态环境交流合作,首次与越南签订环境保护合作谅解备忘录,成功举办14届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加快中国(广西)—东盟生态环境科技联合研究院落地,推动区域交流合作不断迈出新步伐。(唐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