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托起最美“夕阳红” 南宁织密幸福养老“保障网”
“床头的智慧仪器能监测呼吸心跳,社区食堂饭菜热乎可口,生病还有医生上门,在家养老比啥都舒心!”家住南宁市西乡塘区鲁班社区的80岁老人说起如今的养老生活,脸上满是笑容。南宁市纪委监委驻市民政局纪检监察组聚焦老年人多元化需求,督促市民政局以智慧养老为抓手,深化医养融合,构建南宁市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让“夕阳红”更有品质、更有温度。
近年来,南宁市被列为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围绕老年人需求导向,南宁打造“一刻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开设了70个“长者饭堂”,有近7万名老年人在“长者饭堂”系统注册用餐,累计用餐380多万人次,这样的长者饭堂在南宁已不是新鲜事,60岁以上老人均可享受助餐补贴,让“吃饭难”成为历史。采用流动车助浴、居家上门助浴等方式,在全区率先开展为60岁以上经济困难和80岁以上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1.6万人次专业助浴服务。大力发展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推行“物业+养老”、“家政+养老”、“卫生服务中心+养老”等多种模式,今年以来,开展为五类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面养老服务累计33.3万人次,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服务。
“有了这些智能设备守护母亲,我终于能安心工作了。”西乡塘区居民刘女士的母亲独居在家,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免费安装的智慧健康守护仪和跌倒守护仪,让她彻底放下了牵挂。前者通过毫米波雷达实时监测老人睡眠与生命体征,后者可自动识别跌倒状态,报警信息能第一时间同步至家属手机。
这样的智慧守护场景在南宁随处可见。针对老年人“医养双需”,南宁市构建“养中有医、医中有养”服务体系。该市整合养老服务信息资源,建成涵盖14个功能模块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实现居家上门服务、机构视频监管、补贴发放等六大场景全流程闭环管理。目前,全市累计投入11亿元,推动完成新建了12个县(市、区)300-500张床位具备专业失能照顾、统筹资源功能的示范性养老机构。全市25个街道建设了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供需对接等功能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今年启动不少于100个项目建设,目前已有214宗居住地按标准配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累计完成超1.2万户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适老化改造,“家庭病床”服务更让失能老人足不出户就能获得专业护理。
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精准有效的监督保障。南宁市纪委监委驻市民政局纪检监察组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能定位,将养老服务纳入重点监督清单,通过“监督+监管”联动模式,紧盯涉老资金使用、机构服务质量、安全隐患排查等关键环节。借鉴“拉网式”排查经验,该纪检监察组督促市民政局联合自然资源、消防、住建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对全市养老机构消防设施维护、燃气使用等情况全面核查,推动整改消防通道堵塞、设施故障等各类问题百余项。针对涉老资金拨付等群众关切,通过实地督查与回访检查,推动迟发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今年上半年老龄津贴9508.88万元及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1243.32万元精准发放到位,筑牢资金安全“防火墙”。
“我们将持续以监督压责任、以整改促提升,让养老服务既有政策温度,又有监管力度。”驻市民政局纪检监察组负责人表示。如今的南宁,正以科技为翼、医养为基、监督为盾,将优质养老服务打造成城市“金色名片”,守护最美“夕阳红”。(南宁市纪委监委驻市民政局纪检监察组:赵大标、谢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