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AI 智联东盟——2025面向东盟人工智能合作会议侧记
9月16日下午,2025面向东盟人工智能合作会议在南宁举行。会议以“AI赋产业·数智启未来”为主题,由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自治区科技厅、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会议吸引了中国与东盟国家政产学研界逾千名代表参加,共商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与产业赋能核心议题,共探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方案,推动中国—东盟AI领域合作向“务实化、全链条、高质量”方向迈进。
新意十足,彰显技术硬实力
会议以一种科幻方式启幕——主持人与具身智能机器人携手出场,“智妍博士”数字人从大屏幕中朝大家挥手示意。“让我们一起探讨‘AI赋产业·数智启未来’,欢迎大家来到‘2025面向东盟人工智能合作会议’!”人、机、智三者异口同声。
未来是什么样的?与机器人一起出行,和虚拟人一同办公……全流程AI生成的MV点燃了现场参会者的热情。该系列内容由广西产研院人工智能所AIGC团队独立研发,从旋律作曲、歌词撰写到画面建模、视频渲染均通过AI技术完成,积极推动音视频生产进入AI普惠阶段。
精彩背后,是硬核实力的支撑。院士专家们分享前沿观点的同时,英语、柬埔寨语、印尼语、老挝语……多种语言的同传文字实时呈现。这得益于广西产研院人工智能所自主研发数字人“智妍博士”深度集成大模型生成、深度学习等核心技术,具备高仿真语音交互与场景化响应能力,为参会者架起“对话之桥”。
会场外,AI体验区科技感十足。机械臂咖啡机器人大秀手艺,冲泡、拉花不在话下;全息3D动漫成像系统基于多摄像头三维建模技术,实时捕捉嘉宾形象并生成个性化动漫角色……
智力汇聚,共探发展关键议题
如何推动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协同创新?
会议邀请14位国内外院士、行业领军专家担任主讲嘉宾,分享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的思考,为区域AI发展建言献策。
“我们可以像建电力网一样,打造算力网。通过算力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破除地域限制,给算力搭建起一条高速公路。”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分享题为《中国算力网计划与国际合作》的主旨演讲,建议行业要进一步解决核心算力、算力调度、用户数据安全等挑战,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推动国际算力资源互换,实现算力互联互通。
“‘AI+脑科学’的融合是一种趋势,‘脑联网’市场潜力巨大。”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陈世卿认为,AI可以帮助人脑用较少能耗做大量事情,中国与东盟国家科研团队可以在现有脑机接口技术上合作攻关,开发更为便捷、成熟的脑机结合技术。
人民网董事长叶蓁蓁以《共享向善的人工智能》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目前全球各国存在较大的数据鸿沟和智能鸿沟,语言障碍增加了区域AI技术合作成本。为此,建议各方聚焦东盟国家小语种语料库建设,推动数据资产化,助力中国与东盟在人工智能领域普惠共享、深度融合。
来自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的专家立足当地AI需求梳理发展思路,建议中国与东盟国家企业、科研团队开展跨境人才联合培养、核心技术创新、重点行业应用落地等合作。跨学科、跨领域的思想碰撞,形成了多项区域合作共识。
成果首发,树立产业AI标杆
AI赋产业,数智启未来。
会上,多项中国—东盟合作的突破性AI技术成果首次发布,为区域AI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
在产业赋能方面,自治区科技厅发布的2025年第一批揭榜制项目行业大模型成果备受瞩目:动力装备大模型针对发动机研发试验数据庞杂、故障诊断依赖专家经验等痛点,构建行业知识库与智能体平台,实现零部件智能设计与故障预警,可进一步助力东盟国家产业升级;糖业大模型聚焦煮糖结晶预测和智能控制等关键工艺,通过AI赋能制糖智能化生产,打造中国—东盟糖业合作新支点;有色金属行业大模型、西部陆海新通道智慧水运大模型、车联网大模型则进一步助力中国东盟互惠互利。
同时,还有涵盖底层硬件、基础平台(“曲尺”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人工智能数据沙盒合规服务机制)、行业应用(法律大模型、教育领域大模型、智慧医疗诊断系统)的系列成果在会议上亮相。
“随着广西在人工智能新领域加快布局,中国—东盟正迎来深化合作的新契机。”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与会各方共同构建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合作平台,打造创新合作生态,共绘人工智能赋能未来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