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壮美广西>

故事里的郁江(二)驮娘江畔壮族先民的文化浸润与血脉传承

2025-09-18 10:59

来源:中国网广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桂滇黔三省(区)交界的土地上,驮娘江宛如一条蜿蜒的纽带,流淌千年,见证着壮族先民的文明印迹。这里不仅有岑氏家族“一门三总督”的家国传奇,也铭刻着西林教案的历史印记,有祭江仪式的庄严,也有重阳宴的温情。从句町古国的青铜遗韵到“千年句町・九香西林”的文旅新篇,驮娘江畔的壮族儿女正以传承为笔、创新为墨,书写着江河安澜、文脉永续的动人篇章。

image.png

崇山峻岭间的驮娘江宛如一条蜿蜒的纽带。 (梁永艺 摄)

岑氏家族的家国情怀的血脉相承

站在西林县那劳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岑氏家族建筑群前,采访采风团不仅仅是在欣赏一座座精美的清末壮族建筑瑰宝,更是用心见证着壮族精英在国家危亡之际的家国担当:清末抗法名将岑毓英、岑毓宝兄弟横枪跃马、忠贞为国。岑毓英在为官期间,为开发民智,筹捐款项,购添经籍,亲临讲学。其子岑春煊兴办新学的壮举,更将壮族的历史书写进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史中。该建筑群因云贵总督岑毓英获封“太子太保”后奉旨敕建亦称“宫保府”。

“一直以来,西林县非常重视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宣传工作。”西林县博物馆馆长周燕妮向采访采风团介绍,西林县博物馆始建于1984年,近年来,博物馆每年都组织进社区、进学校等文化交流活动,在学校的历史版块,进行环境创设教学,让西林先祖的传统记忆、岑氏家族的家国情怀根植于学生心中。

image.png

在岑氏家族建筑群了解“宫保府”的前世今生。(梁永艺 摄)

岑氏家族建筑群管理站副站长蓝涵说,近年来,西林县经常组织三年级以上的中小学生,不定期参观岑氏家族建筑群。在活动中,学生们通过现场观摩建筑群,了解“宫保府”的历史。在激发爱国情怀同时,融入民族运动大比武抛绣球、踩高跷及西林米虫制作等传统体育运动与民族技艺,在寓教于乐中传承壮族先民的传统智慧。

image.png

“宫保府”定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西林县水利局供图)

“去年12月,西林第二小学在此举办‘古建筑内解奥秘,宫保府中探古今’主题研学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对建筑群的探索和榫卯建筑工艺的体验,了解中国古代榫卯技艺,激发作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蓝涵说,除此之外,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三,那劳镇的百姓们都会聚集在岑氏家族建筑群的将军庙前,举办隆重的祭江仪式,他们将对英雄们的无限敬仰融入滔滔江水。每年祭江仪式及相关民俗活动都能吸引5000多人参加,高峰期达1万-2万人,仅岑氏家族建筑群的门票收入每年达20万元以上。而那劳镇充分利用浓厚的人文旅游资源,年均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近700万元。

“江河安澜,文脉永续。”西林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文化馆馆长李韦丽介绍,目前西林县正在以“千年句町·九香西林”等一系列节庆活动为引擎,传播西林县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提升西林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如桂滇黔三省(区)山歌擂台对抗赛、非遗文化“打铁花”展演等活动,不仅丰富游客体验,也为本地居民提供展示文化的平台。

西林教案发生地的“红色洗礼”

岑氏“一门三总督”声名远扬,著名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导火索之一——西林教案,也在驮娘江畔发生。在历史上的西林老县城——现田林县定安镇清水河畔,采访采风团参观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林教案发生地:它不仅是中国人民历史伤痛的永久印记,更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课堂。

image.png

采访采风团参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林教案发生地。(梁永艺 摄)

田林县定安镇党委委员、宣传统战委员庞泳承介绍,该景区2015年被列为广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来,田林县每年组织学生以“行走的思政课”方式进行参观学习,百色市不同层级的培训班还以此开展现场教学,激励广大党员干部铭记历史,奋发有为。如今,定安镇定期还举行传统“销正月”民俗活动吸引八方游客,扩大定安镇文旅知名度的同时,唱壮戏、送毽子、打菜包、百家宴等精彩民俗还将沉重的历史记忆转化为维系民族团结的贴心纽带。

image.png

定安镇壮族群众欢度“销正月”传统节日。(定安镇人民政府供图)

“在正月的最后一天,全镇各族群众欢聚一堂,通过载歌载舞的方式欢庆节日,既寓意着年的结束,也昭示着让大家收心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一年的劳作中。”庞泳承介绍,“销正月”是定安镇壮族群众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已被列入百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活动期间,辖区内各族人民同喝一碗酒,同唱一首歌,同时,对蜡染、刺绣等非遗技艺的展示,成为民族文化互鉴的窗口,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凝聚奋进力量。

原供职于西林县文化馆的退休学者覃宏林介绍,在桂西一带,民间盛行祭祀岑怀远大将军活动。数百年来,在百色田林、田东、田阳、德保、凌云等县都建有岑将军庙,许多庙宇的建造年代相当久远。当地百姓每逢特定时日,便自发入庙焚香供奉。西林教师进修学校原副校长韦定仍接着说,“定安镇的岑氏宗祠,是岑氏众多宗祠中唯一能保存至今的一处。”

2006年6月25日的《右江日报》曾发表一篇《岑氏宗祠草萋萋》的散文,对岑氏宗祠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其中对于建筑结构这样描写道:古建筑群在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建筑工艺等方面,保留壮民族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先进的汉族建筑文化。可以说,岑氏宗祠古建筑群是壮、汉民族建筑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是桂西地区壮民族建筑文化的一份缩影。

庞泳承介绍说,据史料记载,岑氏宗祠最初由岑毓英出资、岑氏族人捐资补助建造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岑春煊捐资维修、扩建。但历经百余年沧桑巨变,目前,岑氏宗祠部分建筑已经破败。为做好宗祠文化保护及历史文化传播工作,自2023年起,田林县投资700万元启动岑氏宗祠的一期修缮工作,目前该工程已经竣工,今年9月,将进行第二期修建工作。

驮娘江壮族先民的文化浸润与血脉传承

从壮族先民的语言密码到句町古国的青铜遗韵,从口耳相传的山歌戏调到延续至今的婚俗节庆,驮娘江如同一位静默的史官,将壮族文化的精髓镌刻在山水之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这些文化印记正以创新的姿态焕发新生,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image.png

西林县博物馆陈列的句町古国铜棺仿品。(梁永艺 摄)

说起驮娘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对后人的深远影响,韦定仍说,那些流传至今的古老传说让西林人心存一份敬畏之心,一直以来,西林人重孝道、爱和平,各民族和谐共生,奋发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山歌、壮戏传播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

蓝涵向采访采风团介绍说,西林人重孝道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每年九月九重阳节,那劳镇村民会邀请80岁以上的老人举办“重阳宴”,各族群众穿上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以特色民族舞蹈、山歌对唱以及乐器演奏等文艺节目表达年轻人对老人的尊重与爱戴,活动现场还摆起了长桌宴,年轻人为老人们亲手做酸粉,捐钱发红包等,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弘扬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image.png

采访采风团在西林县水利局采访了解驮娘江生态治理情况。 (梁永艺 摄)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古往今来,逐水而居是人类生存发展规律。为此,驮娘江流域刻下了不朽的壮先民烙印,也孕育了不朽的“句町”文明。西林县水利局副局长蒙刚向采访采风团介绍,借助浓郁的驮娘江水文化和少数民族风情,西林县正在加快构建以万峰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驮娘江文化风情旅游带以及月亮山景城一体旅游集散中心为核心的“一区一带一中心”文旅发展新格局。由水利部门、生态环保部门主导生态修复,文旅部门负责文化赋能,其中,水利部门通过实施河道清淤、岸线整治、水源涵养林建设等工程,使流域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水标准。“今年7月,我们还与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共同签署《跨县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合作协议》,两地齐心协力共同防范驮娘江及右江流域水污染,共同应对和处置跨县突发水污染事件。”蒙刚说。

清澈的江水倒映着青山,正如古老的智慧倒映在现代文明中,驮娘江畔水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据西林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文化馆馆长李韦丽介绍,2025年西林县获评“世界长寿乡”称号,2025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89.26万人次,同比增长15.53%;处桂、滇、黔三省(区)结合部实现旅游收入10.28亿元,同比增长15.38%。同时,凭借西林县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云、贵周边县(市)的旅游合作,与云南省罗平县达成了区域联盟战略合作协议,推出“山水秘境之旅”“古生物与历史文化研学之旅”“田园诗画休闲之旅”以及“康养之旅”“休闲旅拍”“历史探秘”等精品旅游线路,打造跨区域旅游品牌的同时,让千年句町文明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文:黄露、穆德爽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