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壮美广西>

AI赋能,智链东盟!2025面向东盟人工智能合作会议成功举办

2025-09-17 10:40

来源:中国网广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9月16日,2025面向东盟人工智能合作会议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广西科学技术厅、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广西产研院”)联合主办,吸引中国与东盟国家政产学研界超千名代表参会,聚焦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与产业赋能核心议题,共商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深化路径,推动中国—东盟AI领域合作向“务实化、全链条、高质量”方向迈进。

数字人“智妍博士”、机器人“天工”与Insight Edge Ventures首席执行官、广西产研院特聘专家杨涛共同主持会议。

本次会议首创“虚拟数字人+实体机器人+行业专家”三方协同主持范式,成为技术展示的核心亮点。数字人“智妍博士”由广西产研院人工智能所自主研发,深度集成大模型生成、深度学习等核心技术,具备高仿真语音交互与场景化响应能力;机器人“天工”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经广西产研院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所训练调试,现场演示高精度运动控制、多模态环境感知(视觉、听觉、触觉融合)、复杂语义理解与实时动态决策能力。二者与Insight Edge Ventures首席执行官、广西产研院特聘专家杨涛共同主持,跨越虚拟与物理边界的交互形式,直观呈现“虚实融合、人机共生”的未来技术图景,彰显中国在AI交互领域的核心研发能力。

本次会议邀请14位中外院士、行业领军专家及机构负责人担任主讲嘉宾,覆盖“产学研用”全链条,为区域AI发展提供高端智力支撑。嘉宾围绕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突破、核心技术(大模型、具身智能)创新、重点行业(医疗、制造)应用落地、跨境人才联合培养、AI伦理规范与向善发展等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展开跨学科、跨领域的前沿思想碰撞,形成多项区域合作共识。

14位中外嘉宾发表主旨演讲。

会议集中发布多项突破性AI技术成果,凸显“技术创新+场景落地”双轮驱动特色。

全流程AI生成主题曲《智链东盟》及MV发布。由广西产研院人工智能所AIGC团队独立研发,从旋律作曲、歌词撰写到画面建模、视频渲染均通过AI技术完成,无人工干预环节。作品集中展现大模型在创意产业中的“智能化、高效率”应用优势,标志着AI驱动的音乐工业化生产进入普惠实践阶段。

会上发布全流程AI生成主题曲《智链东盟》及MV。

多语种智能交互系统。针对东盟多语环境需求,现场提供中文、英文及越南语、泰语、老挝语、缅甸语、柬埔寨语、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西亚语(共10种语言) 的实时语音转写与同步翻译服务;同时推出融合东盟语言语音识别、大模型机器翻译、AR实时显示技术的智能翻译眼镜,实现“视觉范围内文本即时翻译”的“可见即可译”功能。该系统依托广西产研院东盟语言智能研究所自主构建的中国—东盟百亿级多语种语料库,结合对东盟语言语法特性、文化语境的深度研究及5年以上算法迭代优化,翻译准确率达92%以上,有效打破区域交流语言壁垒。

会议现场10国语种实时语音转写与同步翻译。

AI全产业链成果展示。现场发布并展示涵盖底层硬件(机器人多维力传感器、DexHand021量产版)、基础平台(“曲尺”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人工智能数据沙盒合规服务机制)、行业应用(2025年第一批揭榜制项目行业大模型、法律大模型、教育领域大模型、智慧医疗诊断系统)及产业研究报告(《2025中国—东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在内的系列成果,全面呈现人工智能“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生态布局。

多项成果集中发布展示。

会上,广西产研院与东盟国家合作伙伴签署多项高质量合作协议,聚焦具身智能、场景创新研究、AI医疗合作等重点领域,将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资源跨区域整合,为技术共研、成果共享提供机制保障。

会场外特设“AI技术普惠体验区”,通过具象化场景让参会代表直观感受AI应用价值。机械臂咖啡机器人:搭载视觉定位与力控技术,精准完成咖啡研磨、冲泡、拉花全流程操作,误差控制在0.1mm以内。全息3D动漫成像系统基于多摄像头三维建模技术,实时捕捉嘉宾形象并生成个性化动漫角色,支持风格化调整(传统东南亚服饰、未来科技风等)。

机械臂咖啡机器人演示咖啡冲泡流程。

本次会议不仅是中国与东盟人工智能技术交流与产业对接的高端平台,更构建了“跨区域、跨领域、跨主体”的创新协作生态。其成功举办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三方面:凝聚发展共识,明确“协同创新、普惠共享”的合作基调,为区域AI产业发展提供统一方向;完善生态布局,推动“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跨境产业模式落地,填补技术研发与区域应用间的衔接空白;释放普惠价值,通过技术展示、互动体验与合作签约,让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端”,切实服务东盟国家数字经济转型需求。

未来,中国与东盟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领域合作,共同打造更具活力、更富韧性的区域数字经济生态。(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供稿)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