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壮美广西>

故事里的郁江(一)郁江之源的壮文化记忆与“句町”拾遗

2025-09-17 13:51

来源:中国网广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前言:

“水韵千年,文明之脉。”江河湖海的安澜与丰沛,是民生所系,更是福祉所依。近年来,广西以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湾长制为笔,精心绘就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画卷,成效斐然。为生动展现这碧水长流的建设硕果,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河长制办公室邀请中央驻桂及区内主流媒体代表组成采访采风团,开启“故事里的郁江”——第二届《碧水润八桂逐浪西江行》采访采风之旅。采访采风团循着郁江(百色、南宁、贵港段)一路探寻,从源头活水的文脉传承,到碧波重现的绿色治理,再到千帆竞发的航运新篇。从即日起,本网将陆续发表《故事里的郁江》专栏文章,将郁江这方水土的勃勃生机、潋滟波光与奔涌千年的发展活力,全景呈现在读者面前,共同感受这条母亲河焕发出的时代光彩。

在滇桂交界处的崇山峻岭间,一条蜿蜒的河流自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底圩乡的梅山发源,一路裹挟着苍翠山色与古老传说,向东奔流,这便是郁江之源——驮娘江。西汉某年五月端午,美丽的驮娘江畔,一群头插羽毛、腰背白丝袋、上半身赤裸的句町国人,正在举行盛大的祭江仪式:随着一声“达姑”的吆喝,驱“独厄”、招魂求安、祭河神祈雨等活动次第展开……

image.png

“羽人”祭江仪式。(西林县水利局供图)

穿越时光隧道,在同样的驮娘江段,2025年的五月端午,因“一门三总督”煊赫晚清的广西西林县那劳镇的岑氏后人、乡邻和游客们,在德高望重的族老带领下,缓步走向清清的江水,举行祭江仪式,并按照古老的采水仪轨,献祭河神和那劳宫保府将军庙的神祇。

2025年8月11日至14日,采访采风团来到句町古国中心地带之一——广西百色市西林县,开启郁江之源的探寻之旅。从民间寻访到古迹踏查,从抗洪长堤到水利枢纽,从竹排记忆到航运新篇,那些流传千年的动人传说,藏着多少先民与江河共生的智慧密码,又在时光流转中留下怎样的文化印记?那些瑰丽的历史遗存,是否还镌刻着句町古国的繁华旧影,又将如何指引我们读懂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那些生态治理的不懈努力,为郁江源头编织了怎样的时代画卷?

“驮娘”与“句町”追溯壮语言密码中的文明根系

自古以来,驮娘江两岸分布着一些以壮话命名的壮族村寨,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从这些壮族村寨的名字和流传的神话故事中,无疑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壮文化记忆。

image.png

西林县那劳镇驮娘江段。(梁永艺 摄)

原供职于西林县文化馆的退休学者覃宏林,自2012年开始,开始专研驮娘江流域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近年来,他还几次专程骑着摩托车溯驮娘江而上,一直到达云南省广南县驮娘江的发源地底圩乡的梅山,揭开了“驮娘江”名字的神秘面纱。

覃宏林说,底圩是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这里的壮族村民称这条小河叫“达娘”,在当地壮语中,“达”是河流,“娘”是小的意思,“达娘”意为小河。或许是当地部分群众的发音习惯,“娘”被念成“良”,故而从底圩至广南县坝美镇小八达村一段河流被称为“达良河”。上述壮族语言的发音历经音译与汉名转化等流变,“达娘”“达良 ”逐渐演变为“驮娘”,其实,“驮娘”的本意就是小河。

为进一步证实这个说法,覃宏林说,壮族民间传说中有一位创造万物的女神“娅王”,她在驮娘江畔育有七个女儿,她们的名字用当地壮话发音依次是“底仙”“底王”“底碟”“底木”“底米”“底皇”和“底蚌”。覃宏林到周围村落踏访调查后发现,七个女孩名字对应的村寨分别是地图上标注的底仙、土黄、者底、母湖、斗米、斗皇和顶蚌。

这些看似简单的音译背后,实则是壮族语言活化石的生动体现——正如西南大学人类学博士、田阡教授在《句町古国文韵——广西西林人类学考察》中揭示的,“句町”一词本是壮话对红藤的读音。此外,“句町”不止用于红藤,在1949年以前的漫长历史中,句町古国疆域内各县农民广泛种植“红稻谷”,这种稻谷在壮族人民中间也被称作“句町”。所以,句町这一地名的来源,与驮娘江流域生长的老鸹藤、大血藤以及在此处广泛种植的红稻谷的壮语名称极有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句町”与驮娘江流域的农耕文明紧密勾连。

image.png

采访采风团向韦定仍(左)、覃宏林(中)了解驮娘江起源以及沿岸文化传承情况。(梁永艺 摄)

原西林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现年85岁的韦定仍也赞同“句町”即壮话“红藤”的说法。他向采访采风团介绍,驮娘江支流西洋江对岸是云南省广南县阿用乡那翁村的谷叩屯,在壮语中,“谷”意为“根部”,“叩”意为藤,“谷叩”即“藤的根部”;而对岸的西林县那佐乡达下村巴林屯,在壮语中,“巴”是“末梢”,“林”是“红色”,“巴林”即“红色末梢”,虽分属两个省,但谷叩与巴林直线距离仅五公里左右,他们的语言习惯和民族风俗从“句町”古国延续至今。“同根同源的滇桂两省区驮娘江流域的一些壮族村寨,至今都视红藤为图腾,从不砍伐红藤。”韦定仍说。

壮戏与欧贵 母系社会的历史文化遗存与传承

勤劳的壮族先民在驮娘江畔孕育了璀璨的民族文化。西林县共有汉、壮、苗、瑶、彝、仡佬六个世居民族,他们除传承“三月三”“跳坡节”“盘王节”“火把节”等传统少数民族节庆外,还将“壮戏”“山歌”“唱娅王”“龙崖外”“欧贵婚俗”等民族文化传承千年。

image.png

那劳镇那来屯开展“欧贵婚俗”展演活动。(西林县水利局供图)

那劳壮戏第九代传承人、那劳壮戏协会常务副会长苏瑞想说,为将古老壮戏从尘封的戏台解放出来,他带领46名会员,不定期开展戏剧进校园、进乡村及参加各地戏曲巡演活动,获得多个奖项。现年62岁的剧团成员、那劳镇那劳村村民班琼英既是剧团的骨干力量,也是“欧贵婚俗”展演队成员。她说,自己生长在“欧贵”家庭,家庭成员彼此尊重、相互爱戴,尊重女性的成长环境,让她觉得弘扬“欧贵婚俗”是一种责任。

image.png

采访采风团采访了解“欧贵婚俗”及那劳壮戏。(梁永艺摄)

在西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采访采风团了解到,驮娘江流域的部分壮族村寨盛行一种“上门”的婚俗,也就是俗称的“女娶男嫁”,本地壮话称之为“欧贵”。这种婚俗中,无论家中是否有兄弟姐妹,均可实行“欧贵”,并配有一套“姑爷挑水”“新娘喝酒”等内容独特的完婚仪式;上门女婿不仅不受歧视,还十分受尊重;弟妹们不称其为“姐夫”,而是呼为哥;侄辈不称其为姑父,而是呼为叔。但一般要改为女方姓氏,三代之后才改回原姓,被称为“三代归祖”。这种婚俗既能确保传宗接代、赡老抚幼,又能调剂家庭男女余缺、保障不富裕家庭婚配,倡导男女平等、婚恋自由,对社会进步有极大促进作用。2012年5月,西林壮族欧贵婚俗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7月,首届《碧水润八桂逐浪西江行》采访采风活动期间,那劳镇镇长农海宁介绍,仅该镇那劳村那来屯47户家庭中,就有21户属于“欧贵”婚姻。覃宏林说,八达镇八达村火亮山屯则多半都是“欧贵”家庭。

据有关研究成果证明,2000年前的句町古国是一个由女王毋波统治的母权国家。“欧贵”婚俗正是源于驮娘江流域的句町壮族地区。覃宏林认为,“欧贵”婚俗中男性入赘后成为“当家人”却需隐去本姓,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恰恰揭示了母权社会的深层逻辑:家族的根基系在于女性血脉,男性作为外来者必须通过身份转换才能获得认可。

image.png

采访采风团在田林县定安镇采访了解“定安山歌调”发展传承情况。 (梁永艺 摄)

驮娘江畔流传的山歌曲调婉转悠扬,别具民族风情。两岸壮族群众多用山歌进行日常互动,歌唱美好生活。顺着驮娘江的流向,悠悠江水流淌到田林县定安镇定安村时,那劳山歌调成为“定安山歌调”,定安村党支部副书记、定安山歌调第五代传承人覃英告诉采访采风团,一直以来,定安山歌调都是口口相传,如今,田林县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增加了定安山歌的传播渠道。“希望更多年轻人通过唱山歌来宣传我们定安的民俗文化。”

西林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沈兆麟为采访采风团打印一份《西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说,那劳壮戏、壮族欧贵婚俗和那劳山歌调都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西林县共有67个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个,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9个。

这6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壮族“春牛舞”等传统舞蹈,有西林火姜茶制作、壮族六色糯米饭加工等传统技艺,还有瑶族“度戒”、句町祭祀神坛等传统民俗,这些非遗技艺与图腾、农耕及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当地的民俗风情与社会结构中留下深刻印记。但那些流传千年的生活习俗和艺术形式,将揭示怎样的历史图景与文化基因,驮娘江畔的各族人民又将如何将先民的勇敢与智慧进行血脉传承?请关注下期《驮娘江:壮族先民的文化浸润与血脉传承》。(文:黄露 穆德爽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