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流下村一间小店的“文化蝶变”
清晨,冠头岭的薄雾还未散去,灰顶石墙的老屋便已在椰影中醒来,那些曾堆柴喂牛的仓舍,已蝶变为“邻舍”设计师民宿;斑驳木门推开,是带着海盐味的咖啡香和满院绿植的呼吸;村落新铺的石板路蜿蜒成一首首小诗,一步一景,皆成镜头里的清新。这个拥有三百余年历史的滨海古渔村——广西北海市流下村,近年来借力乡村旅游与民宿产业兴起,已悄然蜕变为备受游客青睐的网红打卡地,古朴宁静中透着勃勃生机。
而在村子的核心地带,一间融合了烟草、陶艺、书法等多重文化元素的特色店铺格外引人注目。店主叶炳新,因多才多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叶老师”,正是他用一双巧手与满腔热忱,将昔日普通的烟店打造成了独具韵味的文化空间,书写了一段乡村小店的“蝶变传奇”。
从“小牛棚”到“丹八桂”:乡村振兴的商机与转型
叶老师与流下村的缘分始于多年前。当时,他敏锐察觉到乡村旅游发展的潜力,笃定这个靠近海边的小村庄未来必有大商机,便将村里的一处牛棚改造成零售商铺,开启了创业之路。起初,店铺以卷烟和日用品销售为主,是村里再普通不过的烟店。
店铺改造前。(李廷锐 摄)
然而,随着流下村旅游业的兴起,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叶老师的店铺已经不能很好满足游客的多元化消费。谈及店铺改造的契机,叶老师笑着说:“这还得感谢烟草公司。暑期时,他们来走访市场,看到这里游客众多,而旁边的几间屋子却闲置着,就建议我打造‘丹八桂’旅游终端。看到烟草公司结合乡村振兴帮扶政策,精心设计的‘丹八桂’规划方案,我很心动,于是一拍即合,便有了现在的样子。”
在烟草公司的专业指导下,叶老师对三间民房进行了整体改造,形成了“品字形”的功能布局:右侧为烟草专卖区,左侧设快消品区,后方则开辟出充满文化气息的“丹八桂”丹心驿站。
改造后的店铺。(张克敏 摄)
改造后的店铺一角。(杨瑞萍 摄)
“到北海的游客很多会带着老人孩子,从村口走到这儿难免会累了;而年轻人也爱找个有特色的地方拍照,我就想把他们吸引到这里来。”叶老师用心观察游客的需求,于是在驿站内摆放了多张桌椅,开放了自家的卫生间,供大家聊天歇脚,极大地方便了游客。还贴心地提供免费充电、书籍阅读服务,用细节温暖着每一位到访者。事实证明,他的策略非常成功。游客们在驿站休息时,常常会顺手购买卷烟、饮料等商品,自然带动了店铺销售,店铺实现了“人财两旺”的良好局面。
从“丹八桂”到文化客厅:便民服务与文化传播的融合
而更令人惊喜的是,丹心驿站渐渐从“便民服务点”升级为传播文化的“乡村客厅”。
在店铺内,叶老师亲手制作的陶艺作品随处可见:茶杯、花瓶,以及独具特色的小摆件等精美绝伦,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创意。“年轻时在老家沈阳,跟着师傅学过陶艺,一开始是‘玩着学’,后来慢慢玩出了兴趣,越钻越深。”叶老师的陶艺作品,不仅装点了店铺,更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抢手货”。
叶老师店铺的陶艺作品墙。(庞源 摄)
“有时候,游客买得多,我就直接赠送一些陶器。”叶老师指着店里的一个流下村徽章说,“这个就是我做的,跟烟放在礼盒里销售,很受欢迎。”叶老师将陶艺与卷烟销售巧妙地结合起来。他设计了一些精美的礼盒,将卷烟与陶艺作品搭配销售,既提升了商品的附加值,又满足了游客的收藏需求。
叶老师亲手制作的徽章。(符志轩 摄)
他还利用驿站空间,联合村委、手艺人等举办陶艺体验、书法展示、咖啡品鉴等文化活动,让游客在休息之余,能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让“丹八桂”品牌的文化内涵愈发深厚。
陶艺飘香,丹心驿站。从昔日的牛棚杂货店,到如今集商业、服务于一体的“丹八桂”旅游终端,叶老师用他的热情和创意,将一个普通的烟店,变成了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旅游终端,为流下村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的故事,也将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
(文:张克敏、林露露 来源:北海市烟草专卖局<公司>)